现在一讲荷兰设计,就知道个库哈斯,其实荷兰建筑设计人才济济,不仅仅是解构主义的,高科技派、新现代主义都大有人在。在新现代主义方面,威尔·阿列茨(
Wiel Arets )就是很突出的一个。

荷兰国家小小,却出了不少拔尖的设计师,目前在中国红遍半边天的伦·库哈斯就是荷兰人,他能够写文章,语出惊人,概念出奇,因为大部分人都弄不懂他究竟想说什么,所以很容易崇拜。其实我去看他设计的建筑,基本都是功能不好的,最近他在西雅图设计的公共图书馆,室内噪音之大,别说当图书馆,就是当个银行,也嫌太吵了。我上个月在洛杉矶和几个名气也很大的建筑师吃饭,席间直言谈到这个图书馆的噪音问题,结果大家都是同一看法――这个图书馆,其实不过就是西雅图花大钱做的一个雕塑而已,库哈斯是建筑师中属于雷声大、雨点小的那类。不过你说怪不怪,越是让人搞不懂的,就越容易走红,有些设计师就走这条路,做的东西就是要让你不懂,否则怎样能够炒大、炒热啊?
其实,库哈斯并不代表荷兰设计的主流,荷兰的主流是理性主义,1918年就出了“风格派”(
De Stijl ),由蒙德里安领头,有盖利·里特维特( G. Rietvelt
),杜斯伯格( Theo Van Doesburg
)这样的一些大师参与,影响了国际的设计发展。战后又有菲利普公司的产品影响全球,荷兰的理性主义,或者纯正的现代主义,才是特色。

我曾经从德国到荷兰,一路上很注意荷兰的规划。这个国家三分之一的土地低于北海的海平面,因此只有代代人与天斗,建造起大堤来防潮水,建立自己的家园,荷兰的成功就是通过设计来实现的。你说,这个国家的设计如何能够不理性呢!我在阿姆斯特丹住,到市政府看规划图,那个城市在几百年前规划设计的时候,就已经把运河、排水闸口、道路系统、住宅区域规划的整整有条,实在令人敬佩。
威尔·阿列茨就把荷兰的这种高度理性主义,和理性主义设计思想之下发展出来的结构主义美学发挥得淋漓尽致。有些评论家说他的建筑看起来令人感到有点沮丧,原因就是有种似曾相识的感觉,其实说的就是他遵循荷兰理性主义。他把结构语汇用得炉火纯青,建筑风格高度统一,是大家对他的评论。

我们平时说到建筑与形式美,其实是分开来说的,好像先做结构,再加表面装饰,所谓结构这个词,我看就彻底改变了传统得看法,把审美贯穿在建筑之中,结构本身就是审美的内涵。建筑史中最重要的作家肯尼斯·佛兰普顿(Kenneth
Frampton)早就提出过这一点,而在实践上,格罗比乌斯1911年在设计法古斯鞋楦厂的时候,也就是这么做的。而荷兰建筑师们不但早就认同此道,并且也是“结构”主义的主要推手,从1918年开始,前赴后继,到阿列茨应该算是第四、五代人了,还是那么纯粹,真令人佩服。
要是单用语言来描述阿列茨的建筑,倒是很难引人入胜,因为基本都是简单的方盒子,他在1993年设计的荷兰玛斯特里茨艺术与建筑学院(The
Academy of Arts and Architecture in Maastricht, 1993
)和荷兰波斯特警察局大楼( Police Station in Bostel, the
Netherlands),1995年设计的荷兰瓦尔斯警察局(Police station in
Vaals),基本都是玻璃方盒,简单到简直没有一点多余的地方。我有一次见到他,问他受到最大的影响是什么,他列了好大一串:哥达(
Jean-Luc Godard)的电影啦,非洲部落原始艺术啦, 路易斯·巴拉干(
Luis Barragan)啦,还有在卡普里的由阿达别多·里贝拉 (Adalberto
Libera )设计的马拉巴特住宅(Villa Malaparte in Capri
)啦,还有在香港看见那些层层叠叠的竹子手脚架啦。看他那些简单到简直有点刻板的建筑,有时候很难把他说的这些影响因素联系起来。不过,评论家都说,对他影响最大的还是安藤忠雄(Tadao
Ando)和乔治·格拉斯(Giorgio
Grassi)两人,我细细看他的建筑,也有同感。

阿列茨最近设计了荷兰的一个学院,叫马里其特学院(the Maasricht
Academy),用过街天桥联系几个分开的建筑,好像格罗比乌斯1925年设计的德绍包豪斯校舍,最近看肯尼斯·佛兰普顿的评论,他说他看了这个建筑之后也有这个感觉,就这点,也说明阿列茨实在忠于最本质的现代主义建筑。
1996年,阿列茨在荷兰的阿姆斯特丹设计了一个高层住宅,叫KNSM岛住宅塔楼(The
KNSM Island Aprtment Tower in Amsterdam
),依然走自己的理性道路。我喜欢他的作品,不是因为会在看见的时候令我吃惊,说“哇!我从来没有见过这样的东西!”而是感到熟悉,又觉得耐看、好用。话说回来,要营造一个理性的城市,单凭一、两栋建筑是不行的,要有个承上启下的氛围,这就要靠市民长期的成熟心态,还有就是多年以来的政府官员们都能保持比较恒定的高素质。这三个条件我们现在都还不具备。
其实,阿列茨并不太出名,你看法顿出的那本叫《当代建筑百科全书》的巨书中就没有选他的任何一个项目,但是我自己觉得他对建筑把握得很到位,也够沉静,因此在这里介绍他,我并不期望看见他有什么好像伦·库哈斯那种的巨大作品问世,因为根本就是两种性格的人,但是不能因为有了一些出名得不得了的人,就把另外一类能够冷静思考、有创造的杰出设计师忽视了。

建筑师在大学教书是很好的方法,学院能够给你新思想,给你不同的冲击,阿列茨从1995年到2001年都在阿姆斯特丹的贝拉热学院(The
Berlage Institute in
Amsterdam)教建筑,因此一直保持着建筑的敏感,对他的水平提高是有作用的。我们有些建筑师,自从大学毕业之后,就一头扎到日常事务性工作中,书不看,学院不沾,理论争议从不究竟,不用说提高,就是维持毕业时那股新鲜的精神状态都难了,怎么可能拿出好设计?
2007年12月19日,于昆明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