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走马看美国

(2007-03-19 14:36:53)
分类: 房地产、城市

                              走马看美国

 要深入看看美国,最好的办法就是开车走。美国的公路系统异常发达,并且全国如此,这点倒是拜艾森豪威尔总统之福了,据说他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担任美军欧洲战区司令,亲眼看见希特勒在战前建造的高速公路,在德国叫“autobahn”,他不由自主的说:如果美国也修建这样的公路,能够快速调动机械化部队有多好啊!因此,他在1950年代当选美国总统的之后,从战略角度出发,启动了洲际公路计划,从那时一直建造到1990年代才几本完成,使得全国高速公路成网,四通八达,就是西部的莫哈维沙漠里面、落矶山脉上面,也都有高速公路,美国不叫国道,叫“州际公路”,英语称为“Interstate”,你在美国开车,看见路牌上是红、蓝色盾牌形,上面有这个字眼的就是这个项目内的公路,东西走向用10号代表,从杰克逊维尔到洛杉矶的圣塔莫尼卡是最南的10号,从下往上,最北面的是从西雅图到波士顿的80号,一共8条;南北走向用5,从太平洋海岸的5号,也就是从西雅图北面加拿大边境开始,一直到最南边圣地亚哥的墨西哥边境为止的是5号,这样一条一条排到东部,从美国最东北的加拿大边境一直到佛罗里达的Key West尖端,是95号,一共9条,这样组成第一张公路网,因为是战略公路,都可以当战斗机机场用,联邦政府、州政府和地方政府继续在这个网上面加高速公路,密如蛛网,沿路都有城市,就是没有城市,加油站、酒店和汽车旅馆绝对是有的,只要你的车不抛锚,开就是了。

          走马看美国

美国没有城乡差别,如果有的话,就是城市中还有低收入区,特别是美国联邦政府“都市和住宅部“建造的那些照顾穷人的低收入住宅区(low income housing projects),蛇龙混杂,非常恐怖,而农村则比较平均的富裕而已。方便程度,难以想象,现在国内也在大建国道,某些地区,好像珠江三角洲的公路网好像和美国的差不多了,其实有一点不同,就是我们的路全部要收费,而美国的路,除了东部地区少数少数早年集资建造的之外,基本全国都不收费,因此他们叫高速维“freeway”,不是可以自由开的路,而是说不要交费的公路的意思。这点,我们相比就难啦!加拿大后来也沿用美国标准,做了好的公路,不过加拿大位置太北,因此基本的主要公路都是在美国边境一线上的,并且也和美国洲际公路对接。

我读研究生的时候都是学美国现代史的,我的研究主题是二战期间的中美关系,将具体一点就是美国和国民党政府之间的关系,加上谢伟斯他们和延安的关系,史迪威使命;韩铁的专题是美国20世纪初期的劳工运动。我后来毕业转行做设计史论研究去了,韩铁继续自己的研究,以富布赖特学者身份,当时在威斯康辛大学麦迪逊校区跟《大西洋月刊》主编、大史学家库特勒继续做研究,杜邦公司有个企业研究所,在德拉华州的威明顿附近,他在那里看了半年的档案,我在附近的西切斯特的宾夕发尼亚大学西切斯特校区教书和做设计理论方面的研究,两人住的很近,因此我经常在假期开车看他,我们共同的恩师、武汉大学当时的副校长、大历史家吴于廑先生的大儿子吴遇当时在附近马里兰州的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研究美国贸易,因此经常大家在杜邦研究中心聚会,研究中心在一个非常美丽和幽静的森林公园里面,周末就我们三个,韩铁调杜松子酒,开心得很。因此我说想开车过美国,他第一个说参加,就这样我们就上路了。

记得是开到德克萨斯的圣安东尼尔之后,车有点问题,开不快,德克萨斯州以圣安东尼奥为分界,东边是肥沃的农田,有大城市,好像休斯顿、达拉斯、沃斯堡这类,而走过这个城市,西部就全部是荒原了,那种空旷的感觉,大概我们西藏还可以找到。开车几个小时不见人烟是非常正常的,那里离开洛杉矶还有上千公路的路程,还要经过新墨西哥州、亚利桑那州和加利福尼亚州才到,远啦!我的小车在高速路上好像老黄牛一样慢吞吞的,非修不行,那可是方圆百里无人烟的地方啊!在公路上,我突然看见远远的旷野中有几栋房子组成的一个很小很小的村落,好像有个破破烂烂的加油站,在美国,如果有加油站,一般都有修车的地方的,因此从高速公路开下去,那段路是没有铺柏油的土路,就是荒漠中的土路,是牛走的,这种路在美国我可是多年没有见过了,一路上走的烟尘滚滚,摇摇晃晃,开到村子里,完全是西部电影那种牛仔城镇,木屋几十栋,街上空无一人,理发铺、加油站、水塔、客栈、银行、市政府一字排开,街头有个小酒店,一个旧风车在咿哑咿哑的转动。我走进小酒店,突然发现大概全镇的男人都在那里,全部牛仔打扮,粗野高大,看我的眼光好像我是火星人一样,我大概是1840年代淘金热之后到这个小镇的第一个中国人了。大家对视无语半天,最后有个牛仔说了句“what’s up?”意思是“干什么”,我说车有问题,他不啃气走出酒店,帮我检查,很快就修好了。也没有收我什么钱,那些人,看来粗野,其实心地很善良和耿直的,真正的美国西部汉子,美国人叫他们“red neck”,是说他们脖子老是被太阳暴晒,因此都是红色的意思,有的贬义,其实red necks 还是很忠厚的好人。那段经历,我现在还历历在目呢!认识美国,好像从那时才开始。走马看美国

二十多年以来,我走遍了美国的各地,应该说认识越来越多,其实是感觉到越来越难了解美国,好像上面这种经历,我就多了。和一些朋友讲过我的这些经历,好多人都说我应该把美国感想写出来。我自己说这就很难了。好多年前,好像看过一句话,说那些来外国走马观花个把两个礼拜的人,回去就写了《美国观感》,那些来了几年的人,就敢写北京人在纽约、上海人在洛杉矶之类的东西,来了十年上下、在这里工作过的人,就敢写在美国当律师、在美国当建筑师之类的书,但是当你住到二、三十年以上的时候,你反而不太敢写东西了,原因是你懂了这个国家,知道深浅,不是那么容易写的。我很赞同这句说法。因此看见什么《北京人在纽约》这类的书,还有那个“北京女人”在描述什么在“自己位于曼哈顿的办公大楼”看外面的摩天大楼的得意感觉的时候,我心里知道,其实谁都可以说这句话:在曼哈顿租个办公室,不是那么牛的事情,陈丹青的画室不也在42街吗?那可是在摩天大楼之上,两个画家合租,一个月当时好像也就是千把两千块钱的样子,就这样,他也可以说“我在我的曼哈顿摩天大楼的画室中望出去,看见树林一样的高楼大厦”云云,他没有这样写,是他懂了纽约的深浅。

走马看美国

  写美国的方式有好多好多种。如果研究美国政治制度,我看几乎所有的人都要从1831你-32年期间访问美国的法国人亚利克赛.德.托克维尔的《美国的民主》谈起,这个法国人年轻人对美国制度的如此深刻的分析和了解,现在看看还是可以说是研究美国的最好的作品,我记得在读研究生的时候,这本书的原文是被要求必读的,因此,我们两个都读了不止一次,应该可以说读到脑子里去了。

  走马看美国,不容易,因为浮光掠影的看看,说说,不得要领,真正要说清楚美国,我自己觉得还难以胜任呢!

                                                   2007年3月12日,于洛杉矶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