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类: 影评、文化 |
我到美国之后,就很难看到外国电影,美国这个国家很奇怪,好像非常开放,但是在电影方面,好莱坞几乎是垄断性的,想看外国电影,必须到几个专门为那些知识分子放映这些电影的电影院,租录影带的店一般也很少外国片。后来有朋友介绍去一些特别的录影带店入会,方才找到一些。学院是有电影馆,但是片子到的迟,如果想看新片,就要有耐心了。
都有很好的反映。在这部电影中起用了名演员Richard
Bohringer,曾经在《情欲色香味》、《最后一班地铁》、《初吻》中有不错的演出,也是担纲的主要角色。贝涅斯这个导演的名字在台湾给翻译为“尚贾克贝内”。
我自己年轻的时候也迷一些歌手,这种对女性歌手的迷恋,其实也包含了一些青年少年的性冲动、性幻想和恋母情结的影响。看这部电影的时候,我感到很接近,是为什么很喜欢的原因。
1987年我在费城附近的一个州立大学教书,买了费城交响乐团的年票,在演出季节中差不多每个周末都进城听音乐会。费城交响乐团当时如日中天,正是黄金时期,我大约是看了《歌剧红伶》,受了感染,也曾偷偷带了一部小型的、质量非常好的录音机进去,录了一个晚上的演出节目,好像是肖斯塔科维奇的第10交响乐。回来在公寓中听,好像职业制作的CD一样,非常震撼。不过我没有敢给别人,后来就洗掉了,现在想起来有的可惜。
这部电影倒是因为其中用的女高音唱的一首咏叹调而出了名。因此才有人说“听过‘歌剧红伶’这部电影的人绝对比看过的人多”。这首咏叹调叫“我将远离家乡”,意大利作曲家卡塔拉尼的歌剧“华丽姑娘”中的一个唱段。据说此人有点生不逢时,同是意大利的歌剧作曲家,却是前有威尔第,后有普契尼,夹在两位大作曲家中间,落了个默默无闻,现在流传下来的只有“华丽姑娘”这出戏比较有名。其实,就这歌剧都没有多少人听过,出名的就是这首咏叹调,因为这部电影也是好多年前的,因此要找到电影音乐声带也难,莎拉.布莱曼的”告别的时刻”专辑中就有收录这首歌曲,是比较容易找到的方法。
《歌剧红伶》1983年英国奥斯卡提名最佳外语片,并且在1982年法国恺撒奖中获得四项奖。
这些导演近乎完美的作品,无论是影象效果的运用,还是构图,评论家认为它们说到底都还是观赏电影的精致产物。这些导演们似乎创造了一个有别于好莱坞的体系,但实际上同样极具消遣性的梦幻世界,并没有能够跳出好莱坞的影响。而随着这种手法被电视和广告的频频借用,它无可救药地导致了艺术电影和大众文化的联姻,导致了艺术电影的徒具其表。吕.贝松等人也最终成了优质MTV的代名词。
看电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没有一个绝对标准,我还是很喜欢看《歌剧红伶》,就是因为它具有观赏性。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