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赢在新媒体》连载十四: “分类管理”有乾坤

(2007-07-13 09:03:49)
    2006年春,搜房在分公司管理架构上进行了重大调整:将原先的大区管理制改为”分类管理”制。

  此前,搜房全国分公司划为5个大区:东北区、华北区、华东区、华中区、西南区、华南区。由于西北区站点较少,故划归华北区管辖。

  调整后,北京公司由总部直辖;其它10个年任务在500万以上城市划为第一大区(上海、天津、南京、杭州、苏州、武汉)、第二大区(深圳、广州、重庆、成都,后来增加东莞);其它计划单列市、省会级城市、重点地级市共23个划为第三大区;2006年10月新开的11个城市(以地级市为主)划为第四大区;上海公司由于体量较大,地位特殊(相当于搜房第二总部),事实上处于直辖地位。这样,搜房分布于全国的56个公司被划分为4个层级:第一级是北京、上海;第二级是一、二大区;第三级是第三大区;第四级是第四大区;还会有第五、第六大区吗?随着”百城战略”的层层推进,可能还会有。

  为什么要打破地域空间,动作如此之大?尝试分类管理、分级管理也。

  原有的格局,虽在调度、协调大区内前后台资源等方面有利,但弊端也很明显:一是大区管理层抓大放小,主要精力放在了对完成任务权重大、投入产出比高、利润率高的重点公司上,对大区内中小公司、新公司重视不够,无暇顾及;二是大区内能调动整合的资源有限,无论是前后台、人财物及外部资源;三是管理模式及经验不适合,套用大公司、成熟公司的做法去管理中小公司、新公司,效果并不好。

  发展阶段不同、规模不同、影响力不同、主打产品不同、队伍素质不同等多方面差异较大的公司放在一起,的确不好管。

  老莫看出了这些问题,果断下决心予以调整。他是一个说干就干的人,按地域划分的大区管理会议刚开完没几天,又通知大家马上按新大区架构开会,而且通知下发的当周周末就开。老莫的观点是,既然发现了不对,为什么不改?如果早改比晚改好,为什么不早改?而多数情况下的做法通常是,哪怕看出了问题,想改也是看一看再说,下个月再改,下半年再改。拖来拖去,时间耽误了,甚至不改了,说说而已,不了了之。

  调整之后,形成了总部直辖(北京、上海)、大区托管(第一、二大区)、总部直管(第三、四大区)3种模式。有人开玩笑说是”放养”(大公司及成熟公司)、”圈养”(中小公司、新公司)之分。

  大公司及成熟公司被”放养”,计划单列,业务开展的自由度相对大一些,”自选动作”更多,总部在前后台、人财物及外部资源的倾斜度也大一些,整体发展进入了”快车道”。

  中小公司、新公司被总部”圈养”,使总部能够集中资源有针对性地对症下药式地帮助、支持重点解决前后台有共性的突出问题,规定动作更多一些,目的是保证这些公司健康有序地成长,不走样、不偏向、不掉队。毕竟对它们来说,方向重于效益,趋势重于收入。

  分类管理、分级管理很快让大家尝到了甜头。

  在各个层级的管理架构下,分别实现了管理模式共享、营销经验共享、产品共享、活动方案及经典案例共享、服务共享、甚至人才共享等。如第三大区的网站建设团队就是集纳了总部及分公司优秀人才,大区共享的。

  同一层级上,同一起跑线上进行的各种前后台劳动竞赛如收入竞赛、BBS竞赛、房源质量评比、流量排名及成长性排名等,都让大家找到了感觉,收获了自信,进步很快。

  分类管理的成功,最终体现在数字上。2006年,搜房北京、上海公司继续保持高速成长,收入在当地媒体中排名靠前;第一、二大区多数公司收入翻番,已经或即将进入”千万俱乐部”;第三大区收入同比增长200%;第四大区取得收入零的突破,发展向好。

  各公司的后台数据同步直线上升,大体上与前台的数字相吻合。

  分类管理有乾坤,让人想起当年老人家”三个世界”划分理论的伟大。

注:各地书店有售,或在网上定购,也可以发邮件联系我的助手小董,联系邮箱dongshuf@126.com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