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不如不见

(2015-07-26 22:34:46)
标签:

杂谈

不如不见
       路过某某酒店,门口立了大大的牌子,猩红纸张上毛笔字龙飞凤舞:“xx中学x级x班同学会签到处”,玻璃门边的长桌旁,一群发福的中年男人相互敬烟,女人们的面孔精心而不张扬地修饰过,臂里挽着小包,左顾右盼,远远认出是谁来了,立即嗔怪地喊过去——“你真是姗姗来迟啊!”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热衷同学会的人越来越多,去年我妈也收到中学同学会请柬,郑重考究的一张帖子,受邀人姓名用钢笔一笔一划地填写,笔迹遒劲有力,仿佛这是件一等一的大事。看着“组委会”一栏下罗列的那几个名字,我妈淡淡地嘀咕了句:真有闲心。
       然而说归说,日子到了,她很重视,问我穿哪件衣服比较得体,又问如果戴着金手镯会不会太高调。总归是既不愿意过分张扬,又不能显出寒酸。我笑说至于吗?老同学吃饭何必搞得那么紧张。细想想,这种聚会的确考验情商,人们想知道别人过得怎么样,更想知道在别人眼里自己过得如何,这里面有一种温和的较量,谁都不希望落了下风,可谁也不希望谁境遇凄惨。
       同学会,有时是闲暇之余的精神寻乡,有时是安放未竟心愿之场所,有时也承载着资源互换的使命。有人说,混得好的那一批最爱开同学会。指其意在炫耀。我以为不然,我信纵使俗世洪流如何涤荡,亦洗不尽人人都有的那一点真心,只是由此可看出我们终究难以互相理解,再热烈的聚会,能够交换的,不过是半生缩略成几句话,几声骇笑,几杯烈酒。
 

       没有参加过同学会。刚毕业那两年,曾经在群里得到通知,我借口身在外地不能参与。后来看见他们上传在校友录上的照片,一张张油光可鉴的面孔,于灯光下显出不自知的醉态,眼珠闪着诡异的红色……幸亏没去。为了避免再次受邀推拒的尴尬,悄无声息退了同学群,删除了绝大部分人的联系方式,随着这些年益发喜静,删删减减后,通讯录上剩下的老同学只寥寥两三人。
       尝记得有位男生在每个人的纪念册上撰写的留言都是同一句:“最坏的记忆就是把我忘记。”于我而言却是相反。不能想象重新置身于故交中间,努力回忆对方名字的窘迫,更难应付彼此分明已经生疏,还要努力拼凑回忆点燃热情的过程。极偶尔的,在故城老街遇见旧识,短促地啊一声,思维立即陷入长长的空白,嘴里漫无边际地说着话,其实魂不附体。


       不是没有过美好的相约,十几二十岁之间,和另外五六个少时好友,每年回家都会相约去看望小学班主任和数学老师。回想起来,老师家里温暖灯光下,对方一年年改变轮廓的脸,长大的长大,苍老的苍老,我们都在变,但话题没变,能够将彼此连接起来的,是那些在人生中占据越来越小份额的并且越来越淡的记忆。聊着聊着,突然就失了神,美妙的食物经不起再三咀嚼,再好的往事,多说几次,也失了兴味。或许,放下才是最好的保存。

       隐约记得最后那次,我们踏着夜色从母校走出,将银杏树留在身后,找不到什么话题似的,只一遍遍感慨学校变得这么小。门口一盏孤零零的白炽路灯晃着,又站了一下,仿佛道别是件难以启齿的事。那之后,我们一年一度的怀旧仪式,再没有人提起过。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一切寂寥情感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