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铺着灰色土砖的天台,地面散落几粒烟头,一张靠背竹椅,穿圆领T恤头发蓬松的男人趴在栏杆边缘,有风轻轻吹过。这是郁冬那首《露天电影院》带给我的画面感。
听歌时脑海里自动浮现出画面,不知是不是每个人都如此,有时我坐在车里,电台里传出音乐,便觉窗外淌过去的风景成了一支MV,心倏然沉静下来。Music Video,多怀旧的词组。磁带与LIVE SHOW中间,唱片业正兴盛的那几年,MV和音乐分不开。
凤凰卫视有一档节目叫《非常音乐》,梁永斌主持,每天下午推送大约四十分钟华语乐坛各种流行单曲,我是忠实观众,对歌曲本身的关注在其次,特别喜欢那一支支如小电影般的MV,虽然彼时内地也有了MTV,和港台导演的作品相比,总显得土气。
凤凰卫视没多久在我们的小城停播,我为此大大惋惜一阵。幸好,不久又有了湖南卫视的《音乐不断》以及东南卫视的《音乐无极限》接档,及时弥补了我的遗憾。湖南卫视广告超多,三十五分钟的节目大概能得二十分钟看,每一支MV掐头去尾只剩一半,吝啬如此,我仍忠心。即便久远了,依然有一些画面深深地留在记忆里。挑几个印象深的说说。
有的MV配合歌曲相得益彰,独立出来亦不失水准,譬如张学友的《想和你去吹吹风》《她来听我的演唱会》《心如刀割》,叙事感非常强,《想和你去吹吹风》有张艾嘉电影的味道,讲述了平实动人的父子故事,《心如刀割》色调则如一部日系爱情片,恬静中有淡淡感伤,彼时我少小年纪,似懂非懂,跟着唏嘘。
张学友对传统有固守,看他前几年的演唱会,歌曲与歌曲之间,背景以一段他和舒淇主演的影像贯穿,大屏幕播放背景故事,他在前台配合剧情演唱或低回或高亢各种歌曲,别有一种那年代独有的摩登做派。他的几张现场录制的音乐录影带我也非常喜欢。
王菲的MV《我也不想这样》,戴墨镜在人群和楼道里到处穿,有乱入《重庆森林》的错觉。《人间》画面清洁美丽,她一身淡蓝衬衣,眉目流转,和旋律丝丝入扣,即便和常日个人气质不同,也丝毫没有违和感。《过眼云烟》拍得鬼魅,而当年最标新立异,要属《当时的月亮》,陡然出现了五个王菲,一张沙发。
个人风格太鲜明的歌手,MV无法不成为其陪衬,无论是神经兮兮的《闷》,还是舞台剧般华丽的《流年》和《流浪的红舞鞋》,又或是随性自在的《笑忘书》,在我的印象里,达到这样的效果,只有王菲一人。
尽管MV盛行,可不是每个歌手专辑里的每首歌都能拍成MV,最主打的那两三首才能。销量成绩越好的歌手,MV拍得越多,因为制作方舍得投资,如周杰伦,孙燕姿。燕姿前几张专辑几乎每首全拍了,画面修得粉嫩干净,和那时大多数台湾风格的音乐录影带一样,强调歌者本身出镜的视觉美感,遗憾的是无太多特色可言,我较为深刻的有一支《懂事》,她穿得单薄在雪山下面跑,消瘦身躯爆发出巨大的能量,颇有点震撼,但最爱的,是后来那张自选集,燕姿坐在一个小舞台上低吟浅唱。
台湾音乐录音带的男主角高高大大呆呆傻傻,梁静茹、许茹芸、侯湘婷等等无不如此。他们热爱日式小木屋,洁净明亮的房间,庭院里有樱花在风中飘落,如《日光机场》、《秋天别来》,美则美矣,看多了会审美疲劳。许茹芸大部分MV没什么可看,唯有《难得好天气》那一支,许茹芸少有地超脱了她惯常在MV里被塑造的自怜柔弱模样,画面饱和度很高,明亮灼热,整个人显出气场和自信,导演是林锦和。上述王菲的《人间》,以及莫文蔚的《他不爱我》,许哲佩的《气球》都是他的作品。
不专业地描述,林锦和的途径是音乐性的,注重直觉,重视旋律多过歌词,致力于将画面的色调、细节与调子搭配。周格泰则较为在意歌词,更加理性,他有段时间全然致力于MV小品,先把百十字的歌词扩张成故事,再将歌曲淡化为背景乐,在人物对话间忽明忽暗,这一手法可谓别开生面,如梁静茹的《勇气》,光良的《第一次》(女主角都是萧淑慎),歌本身是口水歌,却因MV大大加分。
最喜欢周格泰的一支,是莫文蔚和张洪量的《广岛之恋》,黑白画面,时而有胶片般破碎的白线扭曲下拉,如那部时代久远的老电影,他忠实地记录了一对男女间刻骨但遗憾的短暂邂逅,非常令人回味。末了画面暗下,似有无尽余音:“不够时间好好来爱你,早该明白恨人不容易,爱恨消失前,用手温暖我的脸,为我证明我曾真心爱过你……”
明快的MV为歌曲生色不少,梁咏琪的专辑《新鲜》是其中一例。有创意的包括徐怀钰的《我是女生》,每首前面都有绘画小人和可爱旁白。颜值欠佳声音却美的周惠,第一张全以手绘人物出镜,以退为进同样给听歌的人留下了深刻印象。不大会唱歌的黎明,有年出了《心在跳》《如果可以再见你》,温暖的旋律,动人的画面,雪山,湖水,沙漠……真是唱片业的黄金年代。现在打开电视,除了嘈杂浮夸的现场表演,明星们忙于参加各种真人秀,想安静听歌只能去网上下载,再难有那种痴痴盼着,呆呆坐在沙发上,跟着画面强觉愁的时光了。
记得很傻的一次,我在姨妈家玩,与姨父争看电视,我执意要看放音乐的频道。姨父问我,能当饭吃?我说听歌可以不吃饭。那种莽撞激烈,毫无理由却必须宣誓般悲壮,现在想想,真傻,饭当然要吃,歌其实真的可以不听。
有人以为我不看电视剧,大概也以为我不太听流行歌,我猜这是一种抬举。其实恰恰相反,接地气的东西虽然来得轻易,悲欢唾手可得,看似肤浅,甚至俗不可耐,那些从世俗里来的哀愁,最易在世俗里得到挥发,可是我相信,总有什么被留下来。
许多年前,一个朋友告诉我,不世俗,不快乐。流行音乐贯穿着我整个苍白的青春时代,它使少年干瘪的生活在想象力的激发下有了幻觉的丰腴,像音符落于五线谱般,错落有致地落于生命中,无意间将其分出了段落,有了前奏的平缓,和副歌的澎湃。这么久的时间过去了,当老歌一次又一次重新响起,在街头,在车里,在某一怀旧的商场,眼前会有画面自动播放,不全是MV里的情节,还间插着这些年生活辗转起伏的细枝末节,变成一出更难言说的电影,是我的人生影像。
一时间,周围的喧嚣繁华都远了,我走在其中,又仿佛行于其外,心神恍惚,人生早已如一支歌,伤感的,美好的,但最终还是在回味中咀嚼出温暖。有感慨,再无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