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处盛开。为情绪找通道
(2012-03-18 15:39:32)
标签:
杂谈 |
分类: 今生今世 |
生病的过程中有一段特殊经历,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我发现自己不能笑也不能哭了。但凡稍有情绪都会使胸骨疼得像断裂,这种疼痛让我不得不努力克制,就像剪断了感应神经那样,不由分说地压平一切情感起伏。
试着克制一段时间情绪以后,我强烈地感到身心不愿意向四周敞开。哪怕被治疗的时候也是封闭的。中医拿针扎在身上头上,没有感觉疼,因为我将自己设定在“麻木”的状态,那时候的我,甚至很少流泪。
强制性的自我隔绝没有给治疗带来任何好处,身体在拒绝对事情做出反应时,就像机器调节到“turn
·为情绪找通道
情绪需要出口,不管正面情绪还是负面情绪,有进有出才是良性循环。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很容易与人分享开心事,但不开心的那一些,经常由于“爱面子”或是“说了也没有用”这样的理由被深深地压抑在心里面。
我们都知道坏情绪是有毒的,憋着会伤身体。可是怎么才能找到既有效又环保的出口,也就是说,既能够帮助我们纾解内心的通道,又不为别人带来不必要的麻烦。我想可以借鉴垃圾处理方面的分类输送经验。
把情绪分门别类,一一设定对应的方法,比如“愤怒”对应“运动”,“痛苦”对应“唱歌”,“失望”可以对应“洗澡”,这些方法一开始可能显得机械,但你要告知自己,这是输送垃圾的方式,做出心理暗示并严格保持。久而久之,身体和大脑就能形成一套协调的运输反应系统,你会发现,那些负面情绪真的顺着你“后天挖掘”的渠道慢慢输出。
这里需要提前设定的,是尽可能为自己选择健康的渠道。相对来说,锻炼和清洁的方式是积极的,锻炼中可以达到释放痛苦的效果,健身作用自不必说,而无论清洁自己或是做家务,都可以帮助我们整理心灵的房间,清除掉那些乱七八糟的垃圾,有良好的暗示效应。
有一种发泄负面情绪的办法,不高明但有效。就是不开心的事情反复说,或者反复写,直到给自己的大脑造成疲劳和麻木。这种方法被通用在应对失恋的痛苦上,它并不健康,等同于在一块皮肤多次扎针,慢慢的它是不会痛了,同时神经也死掉了一部分。
我不提倡克制情绪,虽然我自己曾经很成功地克制它。没错,克制的习惯有助于我们在遇事的时候保持冷静,也让我们看起来比不擅克制的人要更能够承受所谓的打击,毫无疑问,懂得克制会使你在很多场合显得彬彬有礼——哪怕是在亲人葬礼上,分明应该痛哭流涕。随着情绪新陈代谢的减慢,你是否会感到胸中的那一汪平静犹如死水,有没有发现,就连你自己,也找不出自己的真实感受。
丧失真实感受,也就是丧失了生活的乐趣。
也许我们是平静了,但我们的生活也味同嚼蜡寡淡之至。
所以说各种各样的情绪,对待的方式不应该是找个保险箱将它们锁起来,扔在角落由得其发霉作古,而是为它们建立一条条独属于你自己的通道,哪怕这个通道看起来是如此的与众不同。电影教导我们,失恋可以去跑步,忧郁可以去爬山,不妨自嘲一下虽然伤心但好歹锻炼了身体,何况这世界宽广,你不一定要沿着别人走旧的那条路去走,但一定不能呆在房间哪里都不去。
由于不能哭也不能笑,很久以后我终于另辟蹊径找到别的情绪通道。开心的时候下厨给自己做一点美食,或是做个面膜拔拔眉毛,不开心则写个黑暗的小故事,将里面的人物通通杀死。这种发泄的渠道在一些人眼里恐怕有些变态,可只要它对我来说有效,对别人来说也正好无害。不管如何我知道,在写完这个故事以后,所有的坏情绪都在故事里被干掉,这时我可以去洗个澡,从里到外都干净轻松。
兔子曰:
眼泪和笑容是生命与生俱来的神奇天分,它是我们先天具备的情绪输送渠道。当这两条渠道发生故障时,作为生命的主体,我们应该积极地为自己创造出新的途径。因为我们是这些情绪的制造者,也是它们的承担者,理应为此负起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