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丹馆里故事多(下)

罗丹情人卡米尔的作品<<成年>>
到了罗丹美术馆,不会不想起罗丹的情人卡米尔(也译作卡缪)。相信很多网友前几年一定看过电影〈〈罗丹的情人〉〉,我还看过〈〈罗丹传〉〉。当时我曾为卡米尔的遭遇一掬同情之泪。
当我走进这个展馆,就坚信这里一定会有卡米尔的作品,因为当辟为展馆前,罗丹就曾说过,这里会有她的一席之地(大意)。我们在楼上楼下细细观看,果然看到了卡米尔的不少作品。有一幅印象特别强烈,作品名《成年》:卡米尔双膝跪地,向前伸出双臂,似呼喊着前面被罗丝(是罗丹的终身同居者,也曾是罗丹的模特,临死前才办了结婚手续)拖走的罗丹,神情无助而哀怨,作品传递出来的无望的乞求和哀伤的气氛拖住了我的脚步。后来她把跪地的少女(即自己)做成独立的变体作品改名为《哀求的女人》。
卡米儿是罗丹的模特、情人。罗丹对外宣称是他的学生。卡米尔才华横溢,对雕塑艺术有特别的感悟和天赋,她除了做罗丹的模特和助手,自己也创作雕塑。技法的娴熟,作品的灵动,极受罗丹的称赞。有些作品经常是罗丹与卡米尔共同创作,他们的风格极为相似,简直达到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地步。但罗丹展出作品,从不署卡米尔的名,也从不让卡米尔参加他的艺术沙龙。然,痴情的卡米尔依旧对罗丹一往情深,希望罗丹给她一个名分和婚姻。
当看到罗丹只是利用自己,根本无视这段漫长的地下情,卡米尔绝望了,愤然离开,以至穷愁潦倒,以至发疯进了疯人院,被囚病院三十年后于1943年凄然离世。她的弟弟(著名诗人,曾于上海、福州和天津三度任法国驻中国领事)在姐姐墓前轻问:“你这一辈子留下了什么?什么也没有,只有眼前的这方土地。”后来供疯人埋葬的墓地也已平复挪作他用,卡米尔连“这方土地”也没留下。
幸好,她的部分作品仍存罗丹美术馆,人们对她的敬仰与追思依然绵绵。美术馆里有一尊白色卡米尔的头像,材质是光滑的大理石,娴静而美丽。然而与众不同的是,头像顶着座先贤寺。这使我疑惑,这是卡米尔自己所雕还是罗丹所创?头顶先贤寺,是寓意她也是先贤,也该入先贤寺?还是说罗丹就象征一座先贤寺般重压在她的头上让她永不得见天日?令人费尽思量。

卡米尔头像
罗丹对卡米尔虽说绝情,但对她的欣赏之情在作品中展示无遗。有一座名为“手”的白色雕像一直定格在我的脑海中:罗丹的一双大手,作合拢状欲去触摸卡米尔的一双纤细的小手,但始终有段距离,未能相握。这莫非是大卡米尔24岁的罗丹始终没有携手卡米尔的沉痛写照?作此联想可能比较牵强,但我为卡米尔,愿作这样的揣测。另外,无法解释的是,在卡米尔进疯人院之时(1913年),罗丹也中风了,是天意?是巧合?不得而知。罗丹在临终前(1917年),才给了同样忠贞如卡米尔的终身情人罗丝一个名分——走向了婚姻。
谁说石头和金属冰冷无情,当艺术家将遭际和情感倾注其上,他就有了灵魂,他就开口说了话。

费时37年的 <<地狱之门>>
罗丹美术馆有一个精致的后花园,青草萋萋,鲜花盛开。园中有25件高大的作品。其中就有著名的《地狱之门》,费时37年;有披着长袍的《巴尔扎克》等。听说罗丹为大文豪巴尔扎克雕像时几易其稿。为巴尔扎克设计了种种姿态,总觉不能表现这位写出《人间喜剧》达91部小说大师的气度和风范。最后,以身披长袍临风而立的姿态定型。不料,这也曾引起一片哗然和抗议。罗丹的意图是将人们的眼光引向巴尔扎克睿智的头部,引向那双“寻求太阳却已被阴影侵袭的眼睛”(莱昂.都德语)。
如今披着长袍的巴尔扎克在花园边上笑迎观展者,那神情分明告诉你,我已阅尽沧桑,阅尽沧桑。。。。。。

大文豪巴尔扎克雕像

精致的后花园(上下)

(完)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