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餐,吃一顿少一顿

标签:
美食 |
分类: 小饕 |
http://s16/middle/4bd5c52d48bd3af9ade6f&690
今天读到沈宏非的一段文字
说一个人的有生之年是个常数
一个人一生中要吃多少个早餐也是一个常数
所以,早餐这东西,少吃了一顿就是少吃了一顿
几乎没有任何挽救的办法
想起每每自作孽到胃疼大都是因为拒食早餐
中午饥饿难耐,见美食之后又欲罢不能
索性,一顿暴食
必然遭致胃痛难耐。
最近的早餐可谓简单
青菜小包子一个,匆匆在上地铁前吞食掉
想起每次要恬不知耻地犹如好色徒一般
对午餐、晚宴、甚至甜品
附以我赞美的言辞
却很少提及早餐
大有偏心之嫌
说,早餐要吃“好”
可怎一个好字了得?
无论形式如何,至少早餐要包括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质
前者来源于粥、馒头、麦片、全麦面包
后者来源于牛奶、豆浆、鸡蛋、奶酪
那种油腻高热量的油条、炸糕、面窝之类的东西其实并不在推荐之列
倘若要让我回忆起自己的早餐
说起来有些无趣
蜂蜜水、全麦面包加果酱配牛奶
或是牛奶麦片陪香蕉,可以常年不厌一直吃下去
在西安的时候,倘若起的早
食堂会有小米粥和凉拌菜,买一个馒头吃不完
养成一种劣习,喜欢扒馒头皮
其中,也吃过两天煎饼果子和馅饼
但终因量大油腻而作罢
可是,我对早饭的情结远不止于此
刘若英有首歌说“就算日子再忙也想有人一起吃早餐”
也许,早餐的内容和形式都不重要
重要的是,谁为你准备早餐,谁来陪你吃
五岁时候的早餐,玉米粥,小葱拌豆腐,荷包蛋
爷爷奶奶、爸爸妈妈,有一次我竟然一连气吃了五个荷包蛋
若是过年的时候,睡到自然醒,
闹着我妈带我去大桥下面的拉面馆过早
那里曾一度被我誉为最美味的拉面
或是吆上我老爹去吃蒸饺、三合汤、酸浆面之类
爷爷去世以后,我们搬了出来,这种生活就戛然而止了
所以,我还是常常觉得家里有老人是福
十岁的时候,小学四年级
我排斥我妈做的早饭
坚持要出去买早饭
只有这样我才会攒下一点私房钱
买点垃圾小食品就会很high
那时候我的早餐是三鲜豆皮、热干面、豆浆、面窝、蒸面、馄饨
至今我还记得校门口那个豆皮西施
操着一口荆州口音,极为白皙,握一个大圆盘在豆皮锅里穿梭
十五岁的时候,
我开始变得很挑剔
觉得培养我妈做早餐远比排队吆喝买早餐更容易
这是我最辉煌的一段早餐时代
牛奶麦片加蛋白粉、青椒炒鸡蛋、生汆菠菜、香烘芝麻
蛋炒饭、煎鸡蛋、藕汤煮米饭、茶叶蛋、小包子、煎饼
最绝的是,我竟在早餐吃到了新鲜的香煎鲫鱼
而且天天不重样儿,想在想起来我妈实在太牛了
在武汉过早可以吃到红油热干面、清汤馄饨、
葱油炸面窝、炸麻团、三鲜豆皮、豆浆、豆腐脑
我去重庆的时候,他们教我说“老板,来二两小面”
那种泼满红油的酸辣面,我实在不敢动筷
贵州吃叶儿耙、米豆腐
上海吃饭团,糯米蒸熟后要甜要咸可以随便选
甜的加油条白糖、咸的加油条酸菜,也有加肉松的
广州的早茶最丰富,颜色也看得眼花缭乱
曾在柬埔寨吃过像油条一样的“法棒”配煎鸡蛋卷
佐以香蕉、菠萝之类的热带水果
而在美国,我觉得他们比较慵懒,所以才会有类似于brunch的餐厅
就是breakfast 和lunch结合起来吃,大概早晨十点多最为火爆
我吃过蜂蜜燕麦饼配焦糖浆,感觉尚可
也在别人家里一边翻看economist 等着加热的土司或bagel
一边往冰牛奶里面倒post的谷物片
后来在洛杉矶的一个café,吃到了最为满意的美式早餐
烤焦的洋葱bagel配轻乳酪、加英式红茶奶茶
写两行笔记,摊一张地图
这早餐,非常够味儿
在中国吃早餐,大都是一种
早起的鸟儿有食吃,过期不候的生存态度
就连中国的麦当劳和肯德基早餐都会限时供应
吃早餐不是上纲上线的老生常谈
至少,
是一种最在地化的体味方式
和一种最温暖的生活态度
吃一顿少一顿
莫多说,还是吃早餐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