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明节前那几日,连续的雾霾天终于被一阵大风给吹散了许多,好容易天色放晴,但这“春风”却又刮起没完,要不是有约在先真不想出门了呢。
吃过中午饭,我拎着相机沿着南河沿儿向西的红墙直奔《劳动人民文化宫》而去,没想到进文化宫还要安检(却是很久没去过了)。我跟着旅行团的游客们排成长龙接受安全检查,真让人回想起几十年前在这里免费出入上培训班和举办各种招聘会的地界儿,眼前怎变得那么陌生了~~
曾经的劳动人民文化宫给市民办过不少“实事儿”,就拿各种技能培训班和技能比赛来说,能在这里取证都是有一定规模的培训机构和职工夜校,取得的证书也是相当有分量的~~

2 劳动人民文化宫曾是明、清两代皇室家庙,旧称太庙。是封建王朝皇室供奉祖宗牌位、年节大典祭祀先人的地方,是保存最完整的明代建筑群之一。太庙呈南北方向的长方形,总建筑面积139650平方米。整个建筑布局颇具匠心,三层琉璃砖门、三层大殿、戟门、石桥南北排列在轴线上。再加上封闭的围墙、浓密的古柏,形成了庄严肃穆的气氛。耸峙在整个建筑群中心的是三座雄伟的宫殿。重檐庑殿顶的大殿,是这组建筑群的中心。为首都职工教育培训、文化娱乐和科技与人才交流的活动中心。

3

4 太庙是中国现存最完整的、规模最宏大的皇家祭祖建筑群,是古代最重要的宗庙建筑,堪称“天下第一庙”。1988年1月太庙被列入中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5 劳动人民文化宫(太庙)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公元1420年),明嘉靖、万历和清顺治、乾隆年间曾多次修缮。总面积19.7万平方米,有三道红墙环绕,院内有古树700多株。从琉璃门进入,前有七座汉白玉石桥,称为玉带桥。桥南两侧为神厨和神库,桥北东西各有六角琉璃井亭一座。戟门内的三重大殿是中心建筑。前殿称“享殿”,中殿称“寝殿”,后殿称“祧庙”。
1924年,改为和平公园向公众开放。1931年由故宫博物院接管作为分院。新中国成立后,1950年1月6日政务院决定将太庙拨给北京市作为劳动人民的文化活动场所。1950年4月10日,故宫博物院将太庙正式移交给北京市总工会,辟为北京市劳动人民文化宫,由毛泽东主席亲笔题写宫名,1950年5月1日正式对外开放,成为首都劳动人民的“学校和乐园”。

6
古树、玉兰

7
刮风天公园里游人很少

8 古树参天,环境很优雅~~

9 盛开的玉兰花

10

11 神采飞扬“走秀”~~

12 美女模特

13 喜欢摄影的她把相机摘了变身模特啦~~

14

15

16

17

18

19 月儿~~
20 豆豆~~

21 一阵阵不小的风刮了多半天,淡淡的云飘过,露出了太阳~~

22

23 在想什么,这么入神~~

24
整理一下被风刮乱的辫子~~

25 光线让头发变得饱满~~

26 非常喜欢这些汉白玉石雕,大家在这里都拍的不少~~

27 如此认真的工作状态

28 难得这里没有游客,好静的大殿后侧夹道~~

29 一片淡蓝天空和薄云忽然出现在眼前,一会儿又不见了~~

30 我有二十多年没来过劳动人民文化宫了,来之前问过老大“现在都变成啥样了?”老大说:“光荣榜还在”。这分明就是品牌!没人不知道劳动人民文化宫的光荣榜哈!是的,一迈进文化宫的检票大门,正前方便是这“悠久”的《光荣榜》。光荣榜上依然张贴着各条战线涌现出来的“劳模”,这样的荣誉可不是一般人能获取的呢~~

31 太庙拍摄让我想起年轻时的“奋斗”经历,那时还是很努力学习,天天向上的呢~~ (谢谢朋友好拍留念)
感谢新浪草根名博【精彩影像】栏目博乐剑兰园推荐本篇博文上首页
剑兰园
http://blog.sina.com.cn/u/1360429290

温馨提示:
门票:2元
交通路线:乘10路、120路、126路、1路 、2路、60路;地铁1号线天安门东站。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