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11/mw690/001o5SuZty6IjnUUDhw7a&690
1
建水县位于云南省南部,红河中游北岸,自元代以来就是滇南政治、文化、交通中心,文化发达,人才辈出。这里有保存完好,规模宏大的文庙,以及朝阳楼、双龙桥、指林寺、朱家花园等一大批古建筑,还有许多保存完好的古民居。建水县为第三批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和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建水古城古称步头,亦名巴甸。南诏政权于唐元和年间(810年前后)在此筑惠历城,属通海都督。元时设建水州,属临安路(路治在通海),并在建水置临安广西元江等处宣慰司,统辖临安、广西(今泸西县地)、元江等路。明代仍称建水州,改路为府,临安府治移至建水,清乾隆年间改建水州为建水县。民国元年改建水县为临安县,次年复称建水县。
建水城最早为南诏时修筑的土城,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扩建为砖城。李定国攻占临安城时,南北西三城楼毁于战火,康熙四年又复修,后再度毁损。唯有东门朝阳楼,虽历经多次战乱和地震,至今近六百年,仍旧巍然屹立。建水县在元代就始建庙学。明洪年间建临安府学,万历所间又建建水洲儒学。清代先后建立了崇正、焕文、崇文曲江四个书院。当时,有“临半榜”之称,即云南科举考试中榜者中,临安府就占了半数左右,堪称云南之冠。
朝阳楼原名叫迎晖门,亦称东门楼,始建于明朝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与北京天安门的建筑风格如出一辙,有“小天安门”之称,比北京天安门早建28年,至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是祖国边陲古老军事重镇的象征。
朝阳楼城门占地2312平方米,城墙从南至北长77米,从东至西宽26米。城门依地势筑于高岸,楼阁又起于两丈多高用砖石镶砌的门洞之上,楼层高24.5米,进深12.31米,面阔26.8米,五开间,三进间,迥廊周通,为三重檐歇山顶。檐角飞翘、画栋雕梁、巍峨挺拔、气势雄伟。檐角挂有铜铃,每当秋风送爽,铃声在清风中清脆悦耳。春夏之间,万千筑巢于檐下的紫燕绕楼飞鸣,呢喃之声不绝于耳,景致蔚为壮观。城楼上木雕屏门雕镂精细、奇丽华贵、人物形象生动、透雕三层,堪称精品。雍正《建水州志》载:“东城楼(朝阳楼)高百尺,干霄插天,下瞰城市,烟火万家,风光无际,旭日初升,晖光远映,遥望城楼,如黄鹤,如岳阳,实为南中之大观。”有“雄踞南疆八百里,堪称滇府第一楼”的美誉。
朝阳楼用48根巨大木柱支撑,分成六列阵势,每列各有8根,中间两列最粗大,直通三楼;其外两列木桩稍细,只通二楼;最外面两列柱围更小,仅支撑一楼屋檐。这种结构法具有强大的抗震性能,故前人有《登东城楼》诗称赞道:“形胜据荒陬,翻身近斗牛。东南几属国,今古一高楼。”600多年的朝阳楼,历经了无数兵灾战乱,饱受了50多次大小地震的颠簸,有几次全城房舍遭到严重损毁,尤其是清光绪十三年(1883年)十一月初二日之大地震。《建水县志》载:“每震时地如雷鸣,人民簸荡如载覆,见东门城楼倾侧复起数次”。然东门楼却安然无恙地挺过来了。明朝洪武二十五年铸造的那高2米多,具有很高工艺水平的大铜钟,也完好地悬挂在古楼大梁上。目前,朝阳楼已被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东门城楼(朝阳楼)因“楼高百尺,千霄插天”、“遥看城楼,如黄鹤、岳阳,为南中大关。”雍正《建水州志》上称它为“东楼凌汉”,为建水“老八景”之一。城楼上悬挂有“朝阳楼”、“日丽重城”、“雄镇东南”、“飞霞流云”等匾名。(除咸丰年间建水解元书法家曾彬书的“日丽重城”匾失传外,其余匾额至今仍立于东门城楼之上。)
朝阳楼正面的顶层檐下,东面悬挂清代书法家石屏人涂日卓书写的“雄镇东南”巨匾,“雄镇东南”为清代云南著名的四大榜书之一,也是唯一幸存下来者,每字大近两米,结构笔力冠绝于世
,笔力刚劲,极有气魄。 西面悬摹唐朝草圣张旭“飞霞流云”狂草榜书,笔法龙飞凤舞,潇洒飘逸。
http://s9/mw690/001o5SuZty6IjnUZidO18&690
2 城楼东面顶檐下,立有高约两米的“雄、镇、东、南”四块楷形体的独字方匾,为乾隆四年(1739)之夏,乾隆2年出任临安知府的浙江籍二甲进士来谦鸣所题,石屏书法家涂晫书。涂晫是石屏籍康熙乙酉(1705年)举人,当时在临安府衙内出任师爷,相传来谦鸣特请涂晫书这四个匾字,书好后把字体立墙远望,认为这四个字:“雄”得生龙活虎,“镇”写得泰然自若,“东”有昂首阔步之势,“南”有高瞻远瞩的神姿。传说道光年间,“镇”字一匾从顶楼檐下摔落到城脚处而损坏,仅存“金”字旁,“真”字偏旁为杨家庄举人王太平所补,所以民间有“三条活龙夹着一条死蛇”之说。
http://s15/mw690/001o5SuZty6IjnUMvwi2e&690
3
在城楼西面顶檐下,立有二米高的“飞霞流云”四块狂草书体的独字匾额,为唐代草圣张旭于开元9年(721)所书,这四个狂草书大字原刻于曲靖城上的四块巨石面上,相传为清代嘉庆进士、书法家,湖北省督粮道道台宋芷湾(原名宋湘)在嘉庆年间出任曲靖知府期间,由外省拓印来的,光绪《建水县志》上也有“系宋芷湾临”的记载。清光绪年间,建水拔贡、书法家王垂书,于光绪丁酉年(1885)朝考中一级知县,光绪年间在贵州的桐梓、印江、威宁、赤水、贞丰等地出任知州、知县等官职。光绪25年,他由威宁返乡,路经曲靖,看到行笔流畅,气韵非凡的“飞霞流云”字体,十分赏慕,便在随从的帮助下,亲手将它拓印下来,回到家乡,便请建水制匾名家刘凤将其拓印稿字迹,刻字在约六尺五寸高的四块方形匾面上。光绪辛丑年(1901),他回乡亲自率建水“官绅庶士”将其匾额立于东门城楼西面顶檐之下。
“飞霞流云”,这四个狂草大字,形体洒落奔放,宛如行云流水,运笔连绵不断,仿佛龙蛇疾走,后人给它作过这样的比喻“飞,如魁星点斗,形态生动”;“霞,如霸王举顶,盖世英姿”;“流,如刘海戏蟾,悠闲自如”;“云,如仙女散花,
翩翩起舞”。
建水古城朝阳楼,在名家匾字的点缀和衬托下,更加雄伟壮观。观赏名家匾字,能陶冶人的心情,给人一种美的享受,仿佛人在画中游,情在书画中。
http://s2/mw690/001o5SuZty6IjnUQFA521&690
4 在东面二楼顶檐下正中处,立着约2.5市尺高的“朝、阳、楼”三块楷书独字方匾,为乾隆探花(进士第三名)清代大书法家王文治出任临安知府时,于乾隆32年(1767)春所书,匾字圆润秀丽,犹如“美女簪花”,耐看悦目,实为难得的古代书法艺术珍品。
http://s11/mw690/001o5SuZty6IjnV7In07a&690
5
http://s3/mw690/001o5SuZty6IjnVbJtM02&690
6
http://s1/mw690/001o5SuZty6IjnVfPNKd0&690
7
http://s12/mw690/001o5SuZty6IjnVj4fNbb&690
8 夕阳下的朝阳楼
http://s14/mw690/001o5SuZty6IjnVuI5D8d&690
9
http://s3/mw690/001o5SuZty6IjnVylSW02&690
10
http://s14/mw690/001o5SuZty6IjnVCiy9cd&690
11
http://s14/mw690/001o5SuZty6IjnV3Jlr3d&690
12
http://s9/mw690/001o5SuZty6IjnVqxS038&690
13
http://s15/mw690/001o5SuZty6IjnVmJumce&690
14
备注:照片拍摄于2014年4月13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