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天津博物馆百年,陈卓馆长希望我能促成97岁高龄的谢辰生先生为《守望文明
百年荣光》(纪念天博百年历史图片集)作序,以增加业内权威性。我向谢老提及此事,老人欣然应允,由其口述,我整理出了这篇《从文化自觉走向文化自信——从天津博物馆百年说开去》。
从1922年至1942年,谢老大部分时间都在天津生活,对河北博物院、市立美术馆和广智馆,都有很深印象。老人家在文中提出,要通过纪念天博百年,全面梳理研究天津文博事业的发展史,其在我国早期博物馆发展史中的独特性值得研究,这取决于天津在我国走向近代化过程的历史地位及所发挥的作用。
40年代从事文物工作后,博物馆虽不是谢老主业,但1956年全国首次博物馆工作会议召开,规划确定博物馆工作的大政方针和发展方向时,《人民日报》和《光明日报》两篇博物馆工作社论,却都是他的手笔(人民这篇曾昭燏和沈之瑜也有参与意见)。由此确立的科学研究是博物馆工作的基础之指导思想,对于今天依旧不过时,值得我们警醒和深思。
基于此,谢老对天津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也提出殷殷希望:“要彰显文化自信,须全面研究认识天津的历史,处理好古、近、中、西的关系,在城市格局上体现出历史文化的源流,避免厚此薄彼、嫌贫爱富。”

除了活动和展览,天博还出版了一系列著作。在我看来,最具研究价值当属重新影印出版的《河北第一博物馆半月刊》和这部历史图片集。《河北第一博物馆月刊》创建于1931年,每期4版,内容分为自然和历史两部分,所涉极广,大量名家都在此发表文章,兼具普及性和可读性,是我国早期博物馆进行科学研究的重要平台和成果。
穆森
2018年8月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