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于《中国文物报》(2018年11月27日)第三版
盛 世 歌 太 平
文/穆森

对于现在的大多数观众来说,太平歌词或许是一门既熟悉而又陌生的传统说唱艺术。说熟悉,是因其常在相声中出现,让人捧腹之余,似乎距离很近。说陌生,是因其已很少能单独听到,让人意犹未尽,希望追根溯源。“不知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近读国家一级演员、北京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太平歌词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王双福先生的《太平歌词》一书,寥寥数语便清晰地勾勒出这门艺术的形成和发展历史:“在艺术的长河之中,太平歌词的历史并不算太久,自清朝萌芽初现距今300多年。它起源于顺治年间,是八旗士兵传唱的得胜军歌。后又历经康乾盛世,演变为宫廷曲目。至清朝末年,才流入民间,逐渐成为一门独立的曲种。”
曲艺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最突出的价值便在于深植民间,是民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说书唱戏劝人方”,寓教于乐中体现大众审美。然而,曲艺的发展史就像田野上茂盛的野花野草,往往没有足够的浇灌和爱护,缺乏系统的史料支撑和理论建树,多靠民间艺人口传心授。直到郑振铎先生率先提倡俗文学,才为曲艺研究奠定了坚实基础。
新中国成立后,曲艺真正步入了艺术殿堂,学科建设和研究工作随之取得长足进步。但由于自身的艺术特点和长期生存环境所限,有很多不可为外人道之处,只有老艺人才掌握,只有在传承中才能体悟。因此,如何鼓励传承人在传承技艺的同时,提升认识水平和研究能力,应是当前非遗保护、曲艺发展传承和研究艺术史所面临的共同课题。王双福所著《太平歌词》的可贵之处,便在于此。这是传承人为传承技艺树碑立传之作,是太平歌词领域第一部集历史研究与艺术传承于一身的专著。

此书最大特点和突出价值在于全面系统。区别于以往只重舞台实践及对历史文本的简单搜集整理,王双福首次从“历史渊源”“艺术特点”“艺术传承”“作品赏析”四大方面研究展现了太平歌词。正如作者在书中所言:“太平歌词既不像京腔大戏,有文武场面;也不似琴音鼓书,有丝弦伴奏。它的演出形式,就是一个人打着两片竹板演唱,道具最多再加上一把折扇。演员通过开场板‘单点’与‘连环点’的精妙配合,运用甩腔、俏口、沉韵的声腔技巧,并辅以闪板、跺子板、流水板的节奏变化,将歌词娓娓唱来。表演起来活灵活现,可谓一人撑起一台大戏。”越是这样具有濒危性的小曲种,就越需要这样具有丰富艺术实践能力和理论基础的传承人。从书中可见,作者之所以能全方位地挖掘、传承、研究太平歌词,是基于两代人80余载的人生历程所激发的爱国感恩之心。
在太平歌词的发展史上,王双福和他的父亲王本林都是浓墨重彩式的人物。王本林自幼贫苦,9岁就随王宝山走街串巷卖药糖,练就了一副好嗓音。13岁拜师学艺,博采众家之长,开始系统学习表演相声、太平歌词、数来宝、莲花落等曲种,是当时为数不多的可单独以太平歌词挂牌演出的名角儿。新中国成立后,王本林充分发挥曲艺“轻骑兵”的特点,为祖国建设鼓与呼。1950年,天兰铁路复工,他带领艺人们主动进工地送演出。抗美援朝期间,王本林又响应国家号召,发起“西北五省文艺界募捐义演”,用演出收入捐献了“鲁迅号”飞机一架,被誉为“爱国艺人”。此时,还不到10岁的王双福就已经跟随父亲一起演出了,爱国情怀由此深植于内心,成为王家不变的信仰。无论是幼时学艺,还是后来参军到部队文工团,王双福都是一手抓传继承传统,一手抓创新创作,是艺术方面的多面手,2000年荣获中国曲艺家协会授予的“新中国曲艺50年特殊贡献奖”。通过他的不懈努力,2009年太平歌词首次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因此,这部书自然具有得天独厚的优越性和毋庸置疑的权威性。
此书的另一大特点是把历史文献研究与艺术传承实践相结合。从王本林到王双福,他们对自己的安身立命之道倍加珍惜和感恩,自觉保留下大量的实物和文字,这使得这部书可以将口传心授的传说变成言之有据的考证,进而提出具有代表性的真知灼见。回忆为何要从表演者变成传承者和研究者,王双福在书中坦言:“从20世纪60年代起,这门艺术就不多见于曲艺舞台了,与观众见面的机会越来越少。在老艺人中,只有王本林仍然坚守着这块文艺阵地,并一如既往地为这一曲种倾注心血,直至20世纪70年代末仍在登台演唱。”近些年来,“幸好,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一些太平歌词唱段被上传到网络上,供人欣赏,为人们了解这门传统艺术发挥了巨大的促进作用。”这说明此艺术依旧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太平歌词如同长城上的一块砖、故宫中的一片瓦,在民族艺术之林中,发挥着它传播文化、承载民俗、弘扬正气的作用。‘明是非、别善恶、辨美丑’,是它传达出的精神主旨。民众的小唱、太平的欢歌、小曲种的展现、大智慧的运用,正是太平歌词这种曲艺形式的艺术精髓。”
传承需要精心呵护,真爱出真知。王双福在书中还提出了很多正本清源之说,厘清了艺术的历史发展脉络和此前的一些认识误区,基本完成了太平歌词的艺术理论框架。他通过对艺术起源、发展、完善和创新四方面的挖掘和阐述,加之以文献实物和口述证明,太平歌词从始至终都是一门独立的艺术门类。其成为传统相声的基本功和表演形式之一,是艺术发展中的相互借鉴和融合,并不能代表太平歌词是伴随相声而生或从属于相声。同理,传统相声中同样有很多表演各种戏曲的作品,侯宝林先生的唱更是达到了专业水平,难道这就意味着戏曲可以归入相声了吗?
在谈及“艺术特点”时,王双福除了在表演形式、风格特点、板式技巧方面加以总结归纳外,更是首次提出了太平歌词的文化价值体现为:劝世文(劝人向善)、文字游戏(传播知识,承载民俗)、民间传说故事(体现民众视角,反映历史风貌),还蕴含着很多诸如与我国明清小说名著有关的重要文化信息。老舍、罗庸等文化名人都曾参与过太平歌词创作,周汝昌对太平歌词中《红楼梦》题材的作品更是赞赏有加。太平歌词的发展从未停滞过,王本林、师世元(相声演员师胜杰的父亲)、王双福在新中国成立后仍有新作品不断问世。作为承上启下的人物,王双福身上有历史,有传承,有发展,更加有责任和使命,这才有了这部书。
更值得一提的是,书中所展现的大量实物,如戏单海报、历史文本,乃至抗美援朝时期捐赠飞机的单据等,还都具有一定文物价值,不仅是研究资料,更应纳入文物和非遗共同保护的对象。由此来看,太平歌词同样可以作为传播文物价值,让文化遗产“活起来”的手段,实现非遗传承与文物保护利用相结合,推动太平歌词早日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诚如王双福所愿:“太平盛世唱欢歌,天下歌舞庆升平”。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