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与时代——悼张贤亮先生

标签:
文化张贤亮作家文学穆森 |
分类: 人生漫步(我思故我在) |
昨晚照例在台里录节目,走出直播间,开打手机,第一条短信新闻:张贤亮走了!心中的哀伤久久不能散去,一个人在大院中徘徊,与门外都市的喧嚣相比,我的心因有张贤亮的背影而难得静穆。
我读过张贤亮的作品,也见过张贤亮其人,但这仅是读者与作家的关系,我认识他,他不认识我。他的离去为何会让我如此哀伤?只有文字的力量!他的文字记录了时代,他的思想影响了你我。这样有思想的文字,今天还有吗?多少年后,夜幕下的都市,华灯溢彩。物欲横流,拒绝思考的社会,“灵与肉”依旧在不断刺激着人们正在日益麻痹的神经。此时,“张贤亮”却选择了默默离开……
曾几何时,张贤亮的文字深深地刺痛了国人沉睡的灵魂。他的文字,就像一粒种子,冲破厚厚的、干瘪的地层,直接生长到人的心中。曾几何时,书与文学是人们最最渴求的精神粮食。一本书可以改变一个人的一生,一位作家可以影响一代人的成长。这些都不是梦,也并不遥远。事实上,从五四至上个世纪末,这样的例子都在不断上演。或许,只是我们今天走得太快、太远。
九十多年前、六十多年前、三十多年前、哪怕十几年前,当有一位作家出现在我们身边时,大家的心里都会肃然起敬,觉得这是“灵魂的工程师”。可是这个场景若放在今天,很多人则会显得不屑一顾,认为作家是“在家里坐着编故事的无业者”。所以,有时看着书架上早已断代的文学书籍,我经常和朋友半开玩笑的说,作家的时代已经逝去,写手的时代正在来临。
是啊,曾经代表着新生力量的张贤亮、从维熙、王蒙们都已进入暮年,但他们曾经的文字依旧闪耀着不朽的光辉。张贤亮走了,他的人生是光彩夺目的,从囚徒到作家,从作家到商人,他给我们留下的不仅是一部部作品和一座影城……
夜深了,我依旧在思索着,既然作家的时代已经逝去,那么作家张贤亮的离去为何还能震动今天的社会呢?最终,我在冯骥才先生为张贤亮写的悼词中找到了答案:“对于作家来说,谁记录了时代,历史一定记住他。”
那么,这个世界将永远不会忘记张贤亮!呜呼哀哉!仰望夜空,雾沉沉,月无光,星无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