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港剧的现状叹林峯“生不逢时”

标签:
娱乐港剧林峯使徒行者穆森 |
分类: 艺海拾遗(戏剧影视谈) |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港剧港片港星席卷内地。从《上海滩》、《射雕英雄传》、《霍元甲》,再到《义不容情》、《大时代》、《天地男儿》等经典港剧,至今仍在全球华人社会有着深远影响。这些作品,既是中国文化的成功输出,更带动了内地影视产业的大发展。
近十几年来,内地影视市场得到了喷井式的大发展,尤其是电视剧产量已居世界第一。加之韩剧、美剧的不断引进,港剧在内地的市场越来越小。但这绝不意味着,今天内地电视剧的创作水平已经超越经典港剧时期。事实恰恰相反,如果从电视剧产量与质量的比例来看,内地电视剧至今尚未达到经典港剧时期的水平。遗憾的是,港剧在进入新世纪之后也出现了质量大缩水,整体水平亦再无优势可言。
前不久,港剧《使徒行者》在内地网络平台上热播。我在微博中评价该剧:“节奏明快,剧情环环相扣,人物形象棱角分明,风格亦庄亦谐,演员表演亮点颇多。尤其是林峯在剧中的表现,节奏张弛有度、人物张力十足,无疑塑造出港剧又一个经典形象。遗憾的是,剧情进入后半部就开始飘荡,剧情和人物前后不一,严重影响作品的完整性。”短短百字,吸引来大量林峯粉丝的转发评论。在后港剧时期,港星效益的光环正在散去,林峯的成功唯一能依靠的只有实力和努力。在小市场中博得大效益,有多少坚持,就会有多少辛酸。
坦白地讲,我只看过林峯三部作品,分别是电影《忠烈杨家将》、电视剧《卫子夫》和这部《使徒行者》。杨家将是群戏,林峯的表演中规中矩,可识度和配合度都很高。《卫子夫》中林峯塑造的汉武帝感情细腻,大智大慧,虽略有些温,但能从港剧快节奏的表演惯式中调整出来,已殊为难得。相比之下,使徒剧当为林峯最得心应手的。在快节奏的港剧中,大开大合式的放着演是很讨好的方式。反之,探索人物层次感的收着演则是更吃功夫的方式。林峯令我眼前一亮之处,就在于他敢把自己收起来放在角色后面去思考塑造人物,这显然不是在走“明星制”路线。这个演员有野心,可惜剧本在掣肘。
因为港剧的高度市场化,很多剧本首要追求的是故事精彩,人物次之,明星来补。然而,真正能从港剧中走出来的大演员,如郑少秋、周润发等,恰恰都是人物成就了演员,从而明星。这就是一对矛盾,在经典港剧时期,尚有望做到两全。但今时不同往日,想塑造一个完整的人物,何其难也?这也许正是林峯之生不逢时之处!若放在二十年前,港剧走出的明星,可以立足港片和歌唱,很顺利的进军内地,乃至东南亚。然而,今天市场越来越小,娱乐方式越来越多元,随着内地与香港距离的拉近,香港制造的神秘感早已不在。
较之港剧,港产影片虽略有复苏之势,但僧多粥少的内部竞争却更加激烈了。如此大环境下,很多香港艺人纷纷北上寻求机会。内地的演艺市场很大,收益很高是不假,但高水平的作品亦同样稀缺。港剧在内地的市场小了,影响力自然就低了,所以如今的港剧演员在内地多是补的二三线位置。至于内地几位金牌电影导演的作品中,更加青睐的还是经典港片(电影)和具有开拓票房市场的代表人物,对于新港剧演员的启用则普遍比较谨慎。
时势造英雄,英雄造时势。三十多岁对于男演员来说,是最黄金的时期。林峯现象是当前港剧现状的折射,他代表着当前港剧的最高水平。那么,他能否走出港剧,进一步释放自我积蓄的能量,成就一个演员的真正艺术高峰,进而创造属于自己的时代。从自身来说,必须扩展视野,通过与内地更深入的交流,融入更大的市场,尝试不同风格的作品,拿出代表作。其次就是向电影方面开掘,先在港片中站稳脚,才能在合拍片、内地大制作中跻身一线。
我向来主张要研究娱乐,研究港剧港片港星,因为这必将成为中国影视业发展过程中取之不尽的养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