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帅”和“棒”是从天津诞生的?

(2014-09-11 15:13:03)
标签:

文化

天津话

何炳棣

分类: 天津记忆(城市人文行)

刊于《今晚报》(2014911日)。署本名。

   咱们如今常挂嘴边的“帅哥”、“棒小伙”,您是否知道上世纪30年代就已经出现在天津的方言俚语中了?那时候使用范围很小,谁也想不到这俩字几十年以后竟然会在全国如此普及。

                  “帅”和“棒”是从天津诞生的?

                                            /穆森

             “帅”和“棒”是从天津诞生的?
                                        马成绘

    起源地可能在南开中学

 

    说这俩字也许诞生在天津,很多人都会觉得不可思议。据1928年至1932年就读于南开中学的何炳棣先生回忆,如今常用来形容年轻男子英俊潇洒的“帅”字,可能就源自那时的天津南开中学。因为当时南开中学的学生大部分是中产阶级家庭出身,无论是父母还是自身都或多或少接受过一些西方教育思想。另外当时南开中学鼓励“外为中用”,学生们主动吸取很多外来文化融入到日常生活当中。这个“帅”字,他刚到南开中学时,就已经有人在说了。后来他上清华大学时,也偶尔能听到这种说法,但基本都是天津学生带过去的。再后来上海的一些学校也逐渐有了此说。此外,他还推断:“形容某方面真行、真出色,或身体特别强健的‘棒’,特别是当时南中(笔者注:南开中学)通行双音‘ber bang’的表达方式,很带天津味,极可能是发源于南中,才逐渐通行于全国学生和受教育的成人的。”

 

    可能很多人不知道这位何炳棣是何许人也,他又为何如此了解天津,通晓天津方言?美国最负盛名的中国问题专家费正清曾说过:“中国要有五六个何炳棣的话,西方就没有人敢对中国史胡说八道了。”天津不仅是何炳棣的出生地,更是梦想起飞的地方。早在1926年的冬天,未满十周岁的何炳棣就被父亲带到八里台参观刚落成不久的南开大学校园。“那宽敞的画出跑道的田径场及秀山堂、思源堂等西式建筑,真开了小学生的眼界。”亦正是在此时此地,他立下了南开中学、清华大学、出国留学,做一流学问的人生志向。

 

    时过境迁,身处大洋彼岸的何炳棣已成为举世公认的史学巨匠,但心中永远挥之不去的,却是一份浓浓的“乡愁”。想到天津卫,忆起“帅”“棒”满校园的南开中学岁月,他说:“30年代的南开中学是全国‘岐克’的先驱和标准。”

 

   “岐克”校园育出“岐克”词

 

    您可能又看不懂了,何先生这里所说的“岐克”是嘛意思?这“岐克”(chic)是法语音译,正流行于当今的时尚艺术界,具有时髦、潇洒、漂亮、别致、高雅等义。在这位足迹踏遍全球、学识贯通中西的耄耋老人眼中,那时的天津生活无疑是最“岐克”的。天津是华北最大的通商口岸,经济发达,华洋杂处,在很多方面都领时代之先。在以南开中学为首的新式学堂里,学子中不乏通晓中西的“时尚达人”。对此,何炳棣的印象是:“20世纪男性的‘岐克’一般是由健美的体格和时髦的衣着(尤其是运动便装)结合而表现出来的。”

 

    当然说远一点,这种“岐克”之美,与张伯苓在天津大力提倡体育是分不开的。当时的南开中学、南开大学及其他新学中,大多设有体育课,成立相关运动队,同时与租界中的驻军保持着长期的体育竞赛关系。“中华足球队”(南开足球队与北宁足球队的合体)驰骋津门足坛,两夺租界“爱罗鼎”杯的战绩,至今仍被老天津卫们津津乐道。

所以,何炳棣才骄傲地断言:“运动服装用具等通常都首先由南中引进。此外,南中学生的‘岐克’是长期耳濡目染,自然而然消化吸收的结果。”这种“岐克”风,随着南开学子的生活半径和毕业升学,逐渐传遍天津卫,并直接影响清华、燕京、汇文等校,最终形成了“30年代‘岐克’的客观观察者一般都认为平、津较上海为‘成熟’、‘够味’”的局面。

 

    外语俚语在天津融合

 

    有了“岐克”风,“帅”和“棒”的产生,就好理解多了。但与“岐克”不同的是,“帅”“棒”二字在我国古已有之,赋予其新意,只能算是老瓶装新酒。若再细分析,“棒”还是法语“bon”的音译。在《天津方言俚语》(李世瑜著)一书中,“太棒”已作为天津方言中的外来语被收入,意为成绩好、身体壮、水平高。

 

    外语与方言看似不搭界,一个是洋腔洋调,一个是方言俚语,但在天津却能融为一体。这种跨国界的融合,更多的是在租界中。与上海人创造的“洋泾浜英语”(以中国文法英国字音拼合而成)相比,天津人则采用更直接的“拿来主义”,干脆就“英国律斯(English)”了。于是,像“拉斯卡儿”(英语last card的音译,意为打扑克决定输赢的关键一张牌)、“哈拉绍”(俄语xopoLLLo的音译,意为“好”)这样的洋词洋话,摇身一变就成咱天津味儿了。

 

    其实,除了“帅”“棒”之外,天津话中还有一个词也很“岐克”,那就是“秀”。在《天津方言俚语》中,“秀”被解释为英语shoot的音译,意为投篮。那时天津体育发展正盛,足球、篮球、棒球、排球等纷纷传入,赛场用语则多套用英语,如前锋叫“缝儿”(forward的音译)、后卫叫“嘎儿”(guard的音译)。30年代后,这些专业用语逐渐有了中文翻译,唯有“秀一个”还时常能在老天津的口中听到。从字义上看,这与近些年媒体经常把表演称为“作秀”,即英语show的音译,颇有异曲同工之妙。

 

    此外,还有一些外来语,一到天津卫,立马就被咱们改造得彻头彻尾,洋气全无了,如“膀大力的”。据李世瑜先生考证,“膀大力的”是英语boundary的音译,意为边缘,引申为到头、到底、到家的意思。起初只流行于天津洋行、银行和从事贸易的小圈子中,后由码头逐渐传入天津市民社会,直接变成了“说真格的,说实在的”的代言词了。

 

    再如天津话中的“孬心”,则与英语的nausea,音意皆相近。天津话中还有一个有音无字的“shun(二声)”,有人提出可能与德语有关。天津人常将“shun鸟”与“外国鸡”连用,是否又与外来语有关,尚有待专家考证。

 

    方言问俗。这个“俗”不是与“雅”相对立的概念,而是生活,是化你为我、化为我用的大熔炉。由此观之,天津人不俗,而是痴迷生活,大彻大悟。天津的“哏儿”,不是简单的找乐儿,而是乐于生活,是大智大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