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编剧们的尴尬,中国电视剧之"隐痛"!

(2014-04-17 16:28:21)
标签:

娱乐

电视剧

文化产业化

编剧

宋丹丹

分类: 艺海拾遗(戏剧影视谈)

      编剧们的尴尬,中国电视剧之“隐痛”!

                 /穆森

编剧们的尴尬,中国电视剧之"隐痛"!

 

不久前,著名演员宋丹丹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抛出了一句:“拍戏不是拍剧本”。一语落地,激起千层浪,众多电视剧编剧纷纷谴责宋丹丹乱改剧本,不尊重编剧。之后,宋丹丹回应称:“在娱乐圈34年,与众多编剧合作从未出现矛盾,咋冒出那么多不认识的人炮轰’?我演刘衡的《窝头》和梁左的《我爱我家》就一字不曾改,因没有废话,字字珠玑。道理不说了,其实你懂的。”

 

如今,硝烟渐逝,作为事件的导火索,宋丹丹当初到底说了什么,是否被媒体断章取义,也许只有当事人最清楚。从旁观者角度,我们确实能从这场争论中,看出当前所谓蓬勃发展的中国电视剧行业中的诸多“难言之隐”。首先,“拍戏不是拍剧本”这话肯定有失偏颇。拍戏拍的是戏,戏之本就是剧本,导演、演员及服化道等各部门都是在此基础上进行二度创作。反之,如果“一戏之本”不合格,或者边拍边写,现场剧本都是“热乎”的,甚至只有大纲没有本,怎么办呢?

 

编剧们在谴责自己的作品得不到最起码的尊重,演员导演和评论家等业内人士又纷纷抱怨“剧本荒”,尤其是好剧本。这种不能自拔的悖论,已成为当前中国电视剧最大之隐痛!中国电视剧年产量已稳居世界第一。据广电总局统计,去年电视剧产量在13年的持续增长后出现首次回落,总产量减少2000集,为15000集。但每年观众能看到的剧集也就在八九千集之间,剩下只能长期积压后直接进“库房”泡沫化。

 

由此可见,庞大的中国电视剧市场正在过度产业化,过度娱乐化中过度膨胀。电视剧亦如房地产和股票那样,成为了赤裸裸的高风险投资行为,资本操纵一切。编导演都是商品的组成部分,观众是营销对象。这种盲目投资,一方面压低成本,不断复制,流水线生产,另一方面一剧多星,垄断市场,为雷人剧制造高收视。所以,并不是观众喜欢看雷人泡沫剧,而是我们没能为观众提供更好的选择。并不是编剧不愿意写好剧本,而是在电视剧生产中大部分编剧的话语权几乎被剥夺,处于相对被动地位。并不是演员愿意演劣质品,而是市场属性迷恋快速生产,只认资本,不认质量。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无论是观众,还是广大真正的影视从业者,其实都是受害者。如斯,我们也无法去谴责市场的贪婪,因为商品社会的不变法则就是唯利是图。关键在于,电视剧是文化产品,具有艺术属性,我们要以此去制约商品属性,让矛盾处于对立统一中,而非一味迁就妥协,将文化艺术完全产业化。对此,政府管理部门要本着对观众负责的态度,对市场加强监管。影视从业者也要加强行业自律,切实维护自身权益。只有二者形成合力,为观众提供更优质的艺术作品,才能让投机者无机可投,才能让更多如琼瑶女士般爱护著作权的编剧们不再“心如刀绞”。

 

诚然,编剧与演员,编剧与导演之间的关系,属于艺术创作领域不同环节之间的小矛盾,在正常的情况下是无足轻重,亦相对好解决的。但正因为大环境混乱,才造成今天这样各说各话的尴尬。正如焦菊隐先生曾经反复强调的那样,剧作是一度创作,导演带领演员等各部门将文字以形象的方式再现在舞台是二度创作,同样具有创造性。但“所谓创造性,并不是漫无目的地发展的。导演的创造过程,必须和原剧作者的创造过程结合,他得深深体会原剧本的精神、思想、情感、风格,掌握住原剧作者创造人物的‘内在动力’,从而以同样的思想感情,同样的‘内在创造动力’,去处理剧本”。我想,这些话不仅适用于导演,同样适用于演员,不仅适用于话剧,同样适用于电视剧。

 

据悉,广电总局已推出“一剧两星”等相关措施,进一步整顿电视剧市场。这是否能起到预期效果,遏制泡沫化,仍需相关配套措施和行业自觉。中国电视剧要想走出“隐痛”,确实要且思且行且珍惜!

 

                                            2014417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