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谈“春晚”和《爸爸去哪儿》

标签:
娱乐春晚爸爸去哪儿影视穆森 |
分类: 艺海拾遗(戏剧影视谈) |
马年伊始,央视春晚在网络“吐糟”中匆匆落幕,《爸爸去哪儿》大电影在争议中票房大火。无论我们承认与否,今天的电视电影,娱乐都已成为第一属性。当务之急是,我们如何做好中国娱乐市场,做出好的娱乐节目,让艺术在娱乐中起到主导作用,只有观众喜闻乐见了,“寓教于乐”才能有的放矢。
央视春晚已伴随国人走过了三十几个年头。辉煌无限之下,大有今不如昔之感。近几年,甚至出现了呼吁“停办春晚”的声音。何必悲伤,何必烦恼。既然集万千宠爱于一身,就要受万千非议于一时。
回答春晚是否已过时,首先要从解答春晚的意义开始。时代在发展,评价春晚也要放在这股洪流中。回首当年,春晚创立时,电视开始走向普及,随时随地有声有象的传媒功能就如同今天的互联网一般,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那时的国人刚刚走出十年浩劫,文化生活相对单调,纯真年代看到载歌载舞都能心潮澎湃。电视晚会作为当时最时尚最高端最新颖的文艺形式,迅速走进了千家万户。上世纪8、90年代,一部《渴望》可以起到“静街”的效果,一部《上海滩》可以让无数青年追捧效仿,一首金曲可以唱遍大江南北、大街小巷、男女老幼。电视晚会这个平台,将这些元素综合于一身,怎能不火?换言之,那时我们不看电视,还能作甚?所以说,春晚的诞生是天时地利人和的结果,是无法复制的时代高峰。
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市场化导向也深深的影响着传媒的更新。流行文化越来越盛,流行时间已越来越短,你方唱罢我登场,流星雨下各有一杯羹。在网络等新传媒的夹击下,电视从文化走向了娱乐,昔日的万人空巷渐渐退出历史舞台。不知您是否还记得,90年代唯一可以与春晚相媲美的《综艺大观》,如今却已成往事。娱乐属性提升促进了消费,必然带动电视节目制作从大综合到大综艺,从集体意识到个体意识。我们可以遍查今日任何一档流行节目,都是在精准定位在某个收视群体的基础之上,老少皆宜中规中矩已让位给了“私人订制”。
在这样一个泛娱乐时代,一台综合晚会怎能再拴住众人心?其实,春晚的存在就是最大的意义,是一种年味。虽然大家都在埋怨年味淡了,但这个年照旧在过。为了这台晚会,多少人电视人默默付出了大好年华,斯诚可敬!只要春节不过时,春晚这个形式就不会过时。但春晚的内容也要适应时代,要自我松绑,不做“八股文”,在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中汲取自己所需的养分,在四平八稳中求新求变,尤其是在特定人群的精准定位上下功夫。要知道,今天的观众早已尝遍“满汉全席,南北大菜”,与其菜多,不如菜精,与其让大家都吃一道主菜,不如让大家各吃一道精品菜。如果我们能在这桌团圆饭上,为各年龄段、各群体都“私人订制”一两道精品菜,也许可能让大家有个等待和包容的理由。当虎年春晚有了小虎队出现的一幕,70后、80后感动多了,吐槽少了。
从娱乐角度讲,话题是最好的广告,是促进消费的发动机。但从电影艺术本身讲,《爸爸去哪儿》实质上是代表着电视综艺节目对电影的“入侵”。很多人担心,这会成为一种趋势,对尚在复苏,尚在调整,尚不理性的中国电影市场造成“滑铁卢”。但笔者认为,《爸爸去哪儿》大电影顶多算是对电影市场的一次“游击战式的偷袭”。因为催动大电影票房的还是电视综艺节目本身能量的再次释放,是建立在供小于求的市场基础之上的,并非电影的源动力。就如同,电视可以免费播放电影一样,在电影院放映的也未必都是电影。
无可否认,《爸爸去哪儿》是一档精致的电视娱乐节目,湖南卫视亦是国内最成熟的娱乐操盘手。应时推出《爸爸去哪儿》大电影,无疑是延长了首季节目的影响周期,通过不断刺激市场、制造话题,缩短了首季与下一季之间的衔接风险。市场向来都是双刃剑,可以成就一个节目的成功,也可以影响一个节目的品质。最典型的例子莫过于《中国好声音》,随着市场从无到有,广告商开始无孔不入。尤其是决赛舞台上,广告让好声音成为“乱杂音”。
电视综艺节目需要营销天经地义,但营销的方式有很多种,是否要过界到电影。对于这一问题,可以通过业内讨论,管理部门制定相关规则来解决。真正引人深思的是,从《中国好声音》到《爸爸去哪儿》这样大火特火的节目,无一不是引进国外版权。中国娱乐市场依旧处于国际下游,规则不健全,自然laji沉淀多。当前,我们缺的是文化原创力,热衷市场的多,钟爱艺术的少,从事娱乐的多,懂得娱乐的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