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应大力提倡电影文化的发展——观察“孟萱的电影季”

(2012-05-28 17:47:37)
标签:

娱乐

电影文化

孟萱的电影季

文化自觉

电影产业

分类: 艺海拾遗(戏剧影视谈)

                        应大力提倡电影文化的发展

                ——观察“孟萱的电影季”

         应大力提倡电影文化的发展——观察“孟萱的电影季”
                        (图片摘自“孟萱的电影季”微博)

天津有一群电影爱好者,他们不是专业电影人,不从事电影生产。他们喜欢聚在一起看电影、聊电影,具有十分强烈的参与意识和个性色彩,又不局限于影片的类型,不拘泥于传统意义上的观影。以孟萱(天津电台的一名主持人)为首的这群人,每月一个主题,一次个性观影,一次集体沙龙,二者合称“孟萱的电影季”。这样一个纯自发的活动,在没有商业支撑,没有专业人介入,场地、宣传、选片和剪片,都要自己来解决的情况下,已经走过了1年时间,累计放映几十部电影,近千人参与。在当下中国电影以“巨无霸”方式膨胀发展模式下,这种文化活动虽然只是个小小的亮点,但确实值得引起一些关注和思考。

2011年,全国电影总票房达到131.15亿元,较2010年增长28.93%。其中,国产影片票房为70.31亿元,占全年票房总额的53.61%。不容否认,中国电影的复苏比想象的要来得快,这不能脱离庞大的观众群和高额的电影票价,是市场需求造成的。中国电影产业化,是伴随着二十年来市场经济和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所构成的强大社会购买力的不断刺激下,中国文化体制不断地深入改革(积极的和消极的并存)后,所形成的一种规律性的必然现象。尤其在近两年,中国电影市场的飞速发展十分惊人。2009年我们的电影票房才62亿元人民币,2010年就已突破百亿大关,电影院线、观影习惯、营销手段重新建立,经济文化产业链逐步形成和稳固。单从市场角度分析,短期内中国电影产业的发展速度仍会继续快速增长。但若从电影文化和艺术发展角度看,短板效应已经凸显。这二者是影响当前中国电影发展的主要矛盾,简而言之就是快速发展的电影产业与严重滞后的电影文化之间的矛盾。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后,文化产业将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在继续推动文化体制深入改革的同时,这个问题更加不容回避。解决它,很大程度上须要一种文化自觉意识来矫正过度市场化。反之,市场因素将吞噬一切,文化产品的生产是市场行为,其没有义务清除审美意义上的文化垃圾的。

加强电影文化建设,是严峻而急切的课题,更是一个从上至下的系统工程,应由全社会的共同参与,须要发挥利用艺术潜移默化的功能价值,不是开几个会,创办多少国际电影节,和简单加强电影主旋律价值观弘扬所能完成的。中国电影已经发展成大块头,在此视角下看“孟萱的电影季”,其文化自觉和社会参与意识,恰恰是最难能可贵的。这两年,从上海国际电影节,国内观众熟知的金鸡、百花电影节,再到北京国际电影季,电影文化已然成为电影发展的主角,甚至喊出搭建平台,促进世界电影文化交流的口号。然而,这些举动是否存在“跃进”,笔者在参加去年上海国际电影节闭幕后的专题讨论时写的《没有话语权,谈何国际性?》一文中曾提出“与其说是中国电影走向了国际,不如说是国际电影正在走向中国”“中国电影走向国际,不等同于中国电影趋向国际”“ 在没有获得与文化相应话语权时,奢谈国际性显得很苍白。普世价值观不能作为削弱文化特色的理由,只有允许各种文化平等发展,世界才能具有真正的普世价值观。面对经济全球化的冲击,文化要保持多元性,须要一种文化自觉的力量”的观点。

在电影文化建设这个系统工程中,观影人是主角,社会是平台,电影不仅要融入经济发展,更要融入社会发展,融入生活。通常我们(尤其是专业电影工作者)在理解观影和沙龙时,大多偏重观影主体(观众)走进放映客体(电影)这个评论、引导功能。在一定程度上,轻视或者忽略了放映客体走进观影主体的参与性和情感价值。“孟萱的电影季”其实就是后者的自觉尝试。笔者在参与中,明显感到之所以能带动大家积极地参与,主要来源于对电影自我性的理解。是电影之于我,我理解的电影,而非我如何正确理解电影。电影作为商品属性突出的艺术门类,一旦投放在屏幕上,主动理解权就应无保留的交给观众。我们在研究美国好莱坞电影发展时,经常会引用电影《丝袜》(1957年)中卡瑞丝的一句台词:“在我看来诱惑只有在一个人愿意的时候才会发生。”只有观众愿意去购买这份“诱惑”,电影的商品和艺术属性才能有效的发挥作用。著名电影学者查理德·麦特白曾一语道破天机:“观众看电影是为了体会他们自身的情感,好莱坞商业美学对观众情感的生产取代了对‘艺术’的追求。”

通过“孟萱的电影季”这种形式,调动起电影走进观众,走进生活,应该引起关注,加以推广。无独有偶,苏州胜浦金苑所成功尝试的“电影文化走进社区”,也是一个成功的案例。不要把这些视为“雕虫小技”,这些有益的尝试是为中国电影文化建设的贡献。同样是电影发展中国家的印度,与宝莱坞70%的影院观众是农民相比,当下中国电影的影院观众过于集中于都市青年群体,而且新世纪以来印度电影在国家产业政策扶持下,也逐渐走向国际化。我们还是应该踏踏实实的在电影大众化,电影走进你我生活上下些功夫。

 

 

                                              穆森  2012528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