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悼念周汝昌先生

标签:
文化悼念周汝昌红学天津 |
分类: 人生漫步(我思故我在) |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
周汝昌先生走了,留下遗愿,不开追悼会,不设灵堂,希望安安静静地离开这个世界。高山仰止,唯有无尽之哀思。他是继胡适等诸先生之后,新中国研究《红楼梦》的第一人,享誉海内外的考证派主力和集大成者。他是杰出的古典文学研究家,诗人,书法家。他很瘦弱,却被认为是中华文化的扛鼎之人。他耳聋目盲,却依旧坚持口述著作,直至生命最后一刻。“5月23日那天他还在口述一部新书的大纲。一直到走的时候,他的头脑十分清楚。他不是衰老而死,而是累死的,燃烧到了最后一刻……”先生的女儿周伦玲如是说。
去年中秋,韩吉辰先生约我和赵永强一同赴京看望他。我们带去他平素最爱吃的桂顺斋香油月饼、最爱喝的正兴德茉莉花茶,还有一尊泥人张的寿星彩塑。周老对此十分欣喜,一边摸着泥人,一边和我们情不自禁的聊起自己儿时的记忆。
“我说话你们别笑啊,我们老时候的那个寿星,都是大脑袋小身子。这个现在人做我们古典的东西,他受那个西洋的体型的影响,他非得弄个大长条身子一个小脑袋,老寿星的那个傻不啦叽的,又含笑又慈善的意思,就越来越稀薄。你们不要笑话。这个中西文化的交互,到处可见……我不说那些客套话,咱们心照不宣,这个老寿星,我当作宝物,看见它就想起故乡人的心意、热心。这是给我的一份鼓舞。”
我们在一起畅谈天津水西文化研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和津门小吃挖掘等。并一再叮咛我“天津的文化保护和传承一定要充分重视起来,不能放在可有可无的位置上。我已垂暮之年,耳聋目盲,但对家乡文化的眷念,仍怀赤子之心。责任重大,不敢懈怠呀!”
他说自己每天都在想这些问题,希望有人把他的话带回家乡。“作为一个天津人,我斗胆建议,应该把文化气氛进一步宣扬起来……一个世界知名的天津市,过去不要讲,今天的你看看那个形势,世界皆知。主要看什么呢?要看看天津文化方方面面的面貌、气氛。我盼望天津所有的同志想想这个问题,一定要把文化放在突出位置,这是当务之急。我是一片对故乡的赤子之心,我盼望着。我已经很衰老了,我能够看到故乡的繁荣进步,是三生之大幸。”
谈到天津这些年文化遗产保护的点点滴滴,老人对我说:“搞文化遗产保护,除了领导和有关专业的专家,广大的群众是最要紧的力量。不把群众发动起来,什么也办不成。大家都关心了,哎呀,咱们天津市原来这样的,大家动心了,动了心就有了感情,就会从不同的方面贡献力量。群众对地域文化的那意思,那个精气神儿,那个关切,那才是真正的力量。”
还记得,先生给我们讲过一段往事,授以治学之道,鼓励我们面对困难要持之以恒:有一年,他去给季羡林先生拜寿。在场的,都是些耄耋老人,季老打趣道,干我们这一行的,应该活一百三十岁。因为这一行的困难、复杂、曲折、麻烦、争论,在六十岁以前都比较幼稚,包括同意的不同意的,有意的无意的,善意的和不是很友好的,一句话,都不成熟。从六十岁开始,往后再做六十年。算在一起是一百二十岁。再用十年时间,认真谨慎的做出最后的看法结论。
还记得,聊到乡土乡情,先生曾希望自己健康好点,再回天津一趟,再尝尝家乡的小吃。言犹在耳,却已天人相隔。然而,我答应先生的事,还没做完啊,他却如此匆匆的离去了。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斯人已逝,心有大爱,流芳千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