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忆母校——天穆民族小学

(2011-03-20 15:52:31)
标签:

杂谈

母校

天穆民族小学

回忆

张树贤

分类: 人生漫步(我思故我在)

        忆母校——天穆民族小学
                               (图片来自网络)

天穆民族小学是我的母校,也是我接受教育的起点。不知怎地,随着岁月的流逝,我对小学岁月的一些记忆,越发显得比较零碎,不成系统了。零碎不代表着淡忘,那些年,那些人,仿佛又出现在我眼前。我愿意用文字将其表达展示出来,既是对年华的追忆,又是对母校的回报。

那年,第一次踏入天穆民族小学,就读学前班,我6周岁。一年后,由于生日与当年小学招生的年龄要求差2个月,故而又在学前班快乐的混了一年。这样算来,我在民族小学的时间应该足足有8年,算得上元老级小学生了。印象中,那时的校门正对着天穆村的集市,斜对面就是于家豆腐坊(豆腐和豆浆十分有名,算得上天穆的一个老字号)。也许是出于照顾弱小的考虑,学前班的孩子们基本不进入教学楼,而是在学校操场一角独立成一个院落,印象中是由一排平房构成。后来这里又变成了校办工厂,加工一些纸张、纸盒之类的。

印象比较深刻的是,学前班和低年级期间,学校没有通暖气,每到冬天,教室里都会点炉子。炉子是由老师专门负责的,一般不允许学生操作,炉子周围还用铁丝编了一个圈,非“技术人员”不得越雷池一步。我是比较喜欢这种环境的,无论是空间,还是感情上,无疑都属于暖色调。那时我们的早餐可以在学校订,主食由面包、面条,再伴以牛奶和麦乳精。下午放学前,班干部负责统计收费,转天上课前,再有班干部负责到靠近校门的一排平房去取,工具就是两把暖壶,一个纸箱。我也曾负责过一段取面包和方便面的工作,和我一起搭伴的是位女生,名字记不住了。我们两个人,四只手正好抓住箱子的四个角,腿脚除了走路之外,还会在箱子下部相互踢打几个来回。现在想想,这实质上是需要一点功夫的,否则就容易摔跤,或者把大家的早饭毁掉。庆幸的是,我记忆中似乎没有因此而闯祸。

我从小就不大喜欢喝牛奶,所以麦乳精和面包就成为了首选。由于同学的杯子大小并不是统一的,所以壶里总会有些剩余,这时老师就会鼓励好同学带头多喝。作为好同学,多喝多吃就成了我的责任和义务.为此我也吃过苦果。喝多了之后,上课期间又不愿意破坏好同学的高大形象,不敢向老师提出去厕所的要求,所以只能让母亲亲手为我缝制的棉裤受一些委屈了。从那以后,无论老师如何鼓舞,我宁可出钱买下,也不敢往腹中送了。

虽然被认为是好同学,但在小学期间,我并未做出过惊天动地的大事,更未能为学校争得过什么荣誉,总之是平平常常的6年。我从一年级都六年级都是三班,期间的班主任换过几次,现在只记得有一位皮老师,以前的教体育的,后来成为我们的班主任。毕业时,是穆怀琴老师带我们。唯一一件也许能给学校和老师留下点印象的“露脸事”,恐怕就是“逃考事件”吧。六年级要毕业时,学校办了提高班和补差班,我被分到提高班,负责向区重点47中奋进。参加完小学毕业考试后,提高班被要求全部参加47中的入学考试,我不知道哪来的一股倔劲儿,大大的叛逆了一把,居然欺骗家长和老师,逃避了这次考试。结果是,我们班和我同为中队委的几个朋友,几乎都考入了47中,而我也很荣幸的成为民族小学六年三班进入柳滩中学快班的“最高级别干部”。

在我的学校生涯中,天穆民族小学无疑占据着时间最长的地位。拿出已褶皱泛白的合影,虽然很多人已叫不出名字,但这丝毫不能影响我对母校的感激之情。我一直鼓吹,人的学习生涯不是以学校为主体的,但学校,尤其是小学是具有启蒙意义的。无论是对于一个社会,还是一个人来说,启蒙的意义都是巨大的,如果没有它,就谈不上腾飞。如果有人问我,小学给予了我什么,我会毫不犹豫的回答:识字和基本的理解能力!人学习的终极目标是什么,我觉得不是物质上的,而是精神上“知书达理”,通过读书学习而通达道理,进而去适应社会,改变社会,开创人生。然而这个过程的第一步,必须具备识字和基本的理解能力,否则一切都是空谈。

接到张树贤老师的电话后,我特意去母校民族小学看了一看,教学楼已经开始拆迁。我站在空旷的操场上努力回忆逝往的童年,一个没有太多课业负担,一个社会转型期巨变后相对平静的大环境,一群天真无邪的孩子,浮现在我的脑海里。以前听唱校园民谣《童年》时,也许并不能感到什么,然而今天我觉得那些歌词就是我童年的写照。

和张树贤老师相识是在今年我们与崇化中学联合搞纪念严修先生诞辰150周年的研讨会上,当时我做完致辞后,并未想到坐在身旁的老先生竟是我母校的元老级教师。3月时,张老师致电核实我的情况,彼此才算接上头,当时我刚从浙江调研“新农村建筑与乡土建筑保护”归来,在机场一口应允了写点什么。但翌日,我又飞赴南京,参加国际博物馆日和文化遗产日的活动,稿子的事情只能放下。6月初回到天津,有应届中考生向我求教作文最快的提高方法。我答,只能从标点符号下手,随即找出一本小学时的读物,送给了来人。后来方知,这本书的作者恰恰就是张树贤老师,我觉得这本身就是一种“薪火相传”!

天穆民族小学和天穆小学合并了,这是一件好事,我举双手赞成。张树贤老师告诉我,母校已有近百年历史了,更令我欣喜若狂。我衷心的希望,母校能将这近百年的历史好好的梳理一下,将这笔精神财富传承下去。这里应该作为天穆最有文化底蕴的地方,成为文化中心,形成特色,把握资源,继往开来。

 

 

                                                          

         穆森

                                                    2010年6月8于天穆村

此文系应张树贤老师之邀为母校修史而写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