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老城厢人要建网络“口述博物馆” 还原旧风俗
标签:
文化天津老城口述博物馆邻居联谊会穆森文化遗产惠及全民居民民俗 |
分类: 文保生涯(探索文保路) |
“老城厢有600多年历史,很多人祖祖辈辈住在里面,老城厢也有很多老天津特有的生活习俗。”日前,部分昔日老城的居民相聚在老城博物馆,成立了“老城厢居民联谊会”。
虽然分开了近十年,但老邻居聚在一起,大家回忆起在老城厢里居住的往事,还是有说不完的话。“老城厢里的生活是天津最传统的生活方式,那种邻里的和睦是最难忘的。”孙先生三十多岁,他说,从他爷爷的爷爷那辈就在老城里住,住在板桥附近,后来全家都搬出了老城里,但是对老城的记忆随着岁月的增长越来越深。2002年,孙先生又搬回到南马路附近,离老城里近了,所以他几乎天天都要去城里转转。
“老城厢有很多天津的传统民俗,现在都找不到了。”联谊会召集人之一戴晓泉从出生起就住在老城厢,很多老的民俗还在他记忆中,“剃头的挑着炉子水盆入户服务,磨剪子特有的吆喝,骑三轮磕灰的人,卖针线的一边唱一边卖,邻居们围着水池一边聊一边洗菜……”说起胡同里特有的民俗习惯,戴晓泉如数家珍。戴晓泉说,离开了胡同的生活住进高楼,原来老胡同里和睦的邻里关系找不到了,大家都很不习惯,也想念原来的老邻居,怀念原来的胡同生活。
近几年来,很多曾在老城厢里生活过的年轻人都各自在记录、回忆老城厢,拍照、写老城厢里的故事,把老城厢的样子画出来。日前,由“老城厢居民联谊会”发起并获得南开文化和旅游局老城厢博物馆、天津市建筑遗产保护志愿者团队志愿者的支持,他们准备在网络上建立老城厢
据了解,老城厢“口述博物馆”还在搜集资料阶段,天津市建筑遗产保护志愿者团队召集人穆森说,希望曾经住在老城厢的百姓都加入进来,讲述老城厢的民俗、故事,同时,
“现在搬到高楼里了,虽然生活条件比以前提高了,但还总是想念住在老城厢和街坊邻居聊天的情景。”80岁的齐爷爷说,知道老城厢人要建立网络“口述博物馆”的消息很高兴,也认为应该记录下老城厢的风貌民俗。
“我自己的家住在三条石地区,姥姥家在老城里,小时候经常去老城里姥姥家,途经北门里大街,当时记得一进北门里大街,右手边有一座三层尖顶的小楼曾经是老凤祥金店,然后过城厢礼堂,走中营小学,路过西北角派出所,走大水沟,直奔盐店胡同。这是我在城里走得最多的一段路。”说起在老城厢生活的记忆,网名“天津十一月的雨”如数家珍。
网名为“老核桃”的读者说,从自己的爷爷那辈就住在老城厢板桥附近,他还记得板桥两边的老树,还有西门内大街附近的几块门牌。“每天都要去鼓楼西边的马记福买锅巴菜吃早点,那个早点铺临拆之前,我去那吃了最后一顿早点,特意买了一个那里的小托盘收藏。”“老核桃”说,老城厢有600多年历史,很多人祖祖辈辈住在里面,老城厢人也有很多生活民俗,年轻人基本都没有听说过,“老核桃”认为,通过老城厢人的讲述,记录下老风貌旧民俗,很有必要。
一些老城厢人建立了“老城厢邻友联谊会”,准备筹建网络“口述博物馆”,通过采访老居民,方方面面记录下老城厢曾经的生活习俗、邻居间的动人故事,绘制详细的老城厢地图,还原老城风貌。新报记者劳韵霏
“老城厢有600多年历史,很多人祖祖辈辈住在里面,老城厢也有很多老天津特有的生活习俗。”南开文化和旅游局老城厢博物馆负责人介绍,老城厢博物馆里收藏了一些老城厢的老照片、老物件,但没有记录老城厢特有的生活习俗。
日前,由老城网、南开文化和旅游局老城厢博物馆联合组建的“老城厢邻友联谊会”建立,老城厢邻友联谊会召集人之一戴晓泉发现很多曾住在老城厢的年轻人都拍过老城厢的照片,“但大多数人只想到拍老胡同的照片,没有人想到记录下老城厢的传统民俗。”
明朝永乐二年,天津设卫筑城。此后,富豪商贾陆续云集老城厢,使天津迅速成为中国北方的经济重镇。中国文联副主席、著名作家冯骥才说,老城厢作为天津的摇篮,蕴藏着浓郁的民俗民风和文化艺术精华,堪称天津城的“活化石”。戴晓泉说,在他的记忆中有很多非常有意思的旧风俗——剃头的挑着炉子、水盆入户服务,磨剪子特有的吆喝,骑三轮磕灰的人,卖针线的一边唱一边卖,邻居们围着水池一边聊一边洗菜……
筹建网络“口述博物馆”活动负责人,天津市建筑遗产保护志愿者团队穆森介绍,记录下老城厢特有的风俗习惯,还原老城厢的样子,是老城厢人建立网络“口述博物馆”的初衷。今日起,《每日新报》联合老城厢邻友联谊会,向曾经住在老城厢的居民征集口述记忆。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