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徐苹芳:我国当代著名考古学家,曾经担任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副所长、所长,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现任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兼职教授、博士生导师、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组考古学组长、全国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成员、国家文物局考古专家组成员)
早报记者 顾维华
早报:河南安阳西高穴大墓重新开启了发掘工作,现在看,与2号墓并列的1号墓除了一把铁剑外,并没有其他发现,反而在2号墓出土了玉珠、“常所用长犀盾”字样的半截石牌等,您如何看待今天的发掘?
徐苹芳:1号墓没发现什么东西我一点也不奇怪,因为他们之前就说已经发掘了1/3,发现是空的,没什么东西,里面破坏严重,考古主要的对象是物,要有物,才能进行推理与判定,现在墓被盗一空,你怎么判断价值?不好判断的。
还有去年底的2号墓,也就是被他们认定是曹操墓的,也是被盗过多次的,考古发掘必须是在排除了盗墓发生的干扰情况下,才能得到真正的实在的东西,但是这个墓明显被盗过你怎么确定?还有,很多东西是从盗墓贼手中缴获的,他骗你怎么办?盗墓贼手中缴获的东西怎么可能作为考古证据呢?还有,这个墓被列入2009年度十大考古,我在评委会上就不同意,我听说这个墓在2006年就发现了,太奇怪了,破坏成这样,绝不可能列入全国考古发现的——历史上被盗掘严重的墓都是不能列入考古新发现的。就和公安局办案一样,都要讲证据。
早报:但河南省文物考古人员之前还是在现场发掘出“魏武王常所用格虎大戟”石牌,并被认为是铁证。
徐苹芳:这根本不是铁证!“常所用”包括东西和衣服,是最高统治者送给他的大臣或者亲属作为纪念用的,在东汉时期非常常见,《后汉书》里面就有一些记载。墓中有“魏武王常所用格虎大戟”石牌解释为墓主人得到魏武王馈赠后,觉得非常珍贵才一直带在身边更说得通,如果墓主人是曹操,反而不大可能随葬这样的石牌。
早报:前一段时间同样在河南发现了获得确认的曹操族子曹休墓,并没有引发社会质疑,您觉得曹休墓对判定曹操墓有作用吗?
徐苹芳:曹休墓出来后并没有引发公众的质疑,这很能说明问题,因为证据过硬——有那个印,就是曹休的图章,而曹操墓之所以被质疑,并不存在外行内行之说,而是证据不可靠。在曹休墓出现前,我还认为西高穴大墓有可能是曹操墓,但曹休墓的出现,使得我坚定地认为,西高穴大墓绝不可能是曹操墓,因为西高穴2号墓的形制与曹休墓是一个级别的,也就是侯这一级的,而不是王或帝王级的。西高穴大墓当然也是有考古价值的,但定性应当是东汉末年的大墓。
早报:那当时最早谁提出曹操墓的判断呢?从社科院考古所退休的刘庆柱先生一直坚持这就是曹操墓。
徐苹芳:我也不知道谁最早提的,到现在,王巍(中国社科院考古所所长)也不敢最终确定西高穴大墓就是曹操墓!他总要考虑社科院考古所的名声的!我也老早退了,我都80多了,我对自己的要求是,要么不说话,要说话一定要说实话,我怎么想的怎么判断的就如实地说出来。考古最重要的就是实事求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这也是做人的基本要求。至于刘庆柱,为什么一直要坚持说这是曹操墓,我也不好说,你可能还要去问问他!
早报:直播现场还展示了一个2号墓出土的以前没展示过的文物——陶猪圈,徐老您怎么看?
徐苹芳:陶猪圈是汉代世俗社会的一个标志性文物,但陶猪圈不大可能出现在曹操墓,或者说,越是帝王陵的墓葬,越不可能有这种东西!
早报:河南省文物考古界一直坚持把西高穴大墓叫“曹操高陵”,前不久有关方面又提出巨资建设与曹操相关的旅游与遗址项目,您觉得这件事反映了一种什么作风?
徐苹芳:我对国家文物局也反映了这些事,和我差不多大的老考古界人员基本和我看法一样,不认为西高穴东汉墓是曹操墓,但国家文物局也许有他们的难处吧。考古应当是很纯粹的学术活动,是什么就是什么,有一是一,有二是二,考古不能做过多的推测,因为考古学在新的证据下随时可以更改,考古不能与别的什么挂钩,必须遵从自己的内心,遵从学术,而不是被别的东西牵着走,这很可悲!这其实是学术界的浮躁在考古界的反映,或者说整个社会都这样,社会浮躁,人心不古。
《金陵晚报》采访了南京博物院原院长梁白泉先生,提出了一个发人深思的问题,如下:
这样的“合唱”不正常
从去年12月媒体上出现曹操墓的报道以来,梁白泉一直在关注,他发现了一个怪现象——在对曹操墓的认定上,偌大的考古界竟众口一词,没有一个人站出来质疑,“对于本应该是百家争鸣的学术研究来说,这种一致的‘合唱’,不是什么好事!”
胡适先生说过:对人事可疑处不疑,对原则不疑处存疑,梁白泉希望,年轻一辈的考古学者应该多体会一下这句话背后的深意。
考古学界以外的,此前也曾经有一些专家公开质疑曹操墓,但都被一些考古界人士以质疑者系“外行”给挡了回去。“这也很不正常,考古本来就是一个综合性学科,除了考古学以外,还应该综合史学、文献学、人种学、书法、金石等多方面的学科知识,怎么能用一句‘外行’就把别人的发言权全部剥夺了呢!”
据记者了解,从去年12月以来,已经有多位学者公开对安阳西高穴曹操墓表示怀疑,文史作家倪方六还专门出版了一本《三国大墓》,来表达质疑声音。但他们的声音,却越来越少地出现在媒体上了,取而代之的,是“曹操高陵1号墓”轰轰烈烈的现场报道,质疑的声音似乎已彻底被淹没。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