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天穆镇与京杭大运河

(2010-06-24 17:17:29)
标签:

文化

历史

天津记忆

京杭大运河

南北大运河

天穆镇

国保

回族

分类: 天津记忆(城市人文行)

                    天穆镇与京杭大运河

                                              文/老穆

  天穆镇与京杭大运河

南北大运河与京杭大运河

流经天津市北辰区天穆镇的北运河为“京杭大运河”的一部分,但它又与“南北大运河”有着密切的关系。京杭大运河天津段全长 174公里,分为南、北运河两部分,流经天津武清区、北辰区、河北区、红桥区、西青区和静海县六个区县。据《天津通志·水利志》,南运河长度分别为40.3公里(独流减河以北段)44公里(独流减河以南段) ,北运河长度为89.8公里

南北大运河在历史上曾有过三次较大的开凿工程。第一次是春秋末期,吴国于公元前486年在今江苏扬州附近修建了一条沟通长江与淮河的人工河道,叫做邗沟。这是南北大运河最早的部分,长达150公里。第二次开凿工程是在隋炀帝时期。为了解决南粮北运问题和满足隋炀帝乘船到南方游乐的欲望,隋朝于大业元年至六年(公元605-610年),花费6年时间,在疏通扩大邗沟的同时,分别开凿了从洛阳至山阳(今江苏淮安)的通济渠;从通济渠延伸到北接涿郡(今北京)、南连黄河的永济渠;从京口(今江苏镇江)直到余杭(今浙江杭州)的江南河。这几段运河衔接起来,便完成了大运河的全部工程。它北起今天的北京,南至杭州,沟通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水系,全长2700多公里,水面宽3070米。

南北大运河在海河和淮河中间的一段,是以洛阳为中心向东北和东南伸展的。元代定都大都(今北京)后,要从江浙一带运粮到大都。为了从杭州直达北京,避免绕道洛阳,又进行了大运河的第三次开凿工程。这次挖掘了从山东临清至江苏淮阴的济州河,以及从北京经通县到天津的北运河。这两段运河与隋朝的大运河相连接,裁弯取直,不再绕道洛阳,由杭州直达北京,史称京杭大运河。京杭大运河全长1794公里,比南北大运河缩短了900多公里。

京杭大运河孕育了天津

2400多年历史的京杭大运河流经天津,滋养着这座城市,也使天津成为这条世界上最长运河的重要节点。

元朝灭亡后,朱元璋定都南京,其第四子朱棣封为燕王,驻守元朝古都北平(今北京)。建文二年(1400年)燕王朱棣以平定“靖难之乱”为名,沿运河南下,在直沽三岔河口附近的南运河渡河南下,最后攻占南京,夺得帝位,改元为永乐。为了纪念始发兵地,把直沽赐名天津。永乐二年(140412月)下令在天津设立天津卫,后增设天津左卫,天津右卫。

入明以后,京杭大运河全线贯通,漕船经南运河进入天津,在三岔河口转入北运河,将重要物资直接运送至北京。永乐十九年(1421年)明朝正式迁都北京,这时每年经运河运往北京的漕粮达五六百万石。由于天津地处河海冲要,“粮艘商舶鱼贯而进,殆无虚日”,因此造就了天津“通舟楫之利,聚天下之粟,致天下之货,以利京师”的特殊地位。清顺治十二年(1655年),荷兰使节哥页赴京,途径于此,曾把天津与广州、镇江并视为中国三大港口,并专门绘图带回国内。

运河沿线的各类不可移动文物,据初步统计约100余处包括古遗址、古墓葬、古建筑基址、古码头等不同类型地下古代遗存,年代涵盖战国至明清时期。京杭大运河在沟通南北经济、文化交流,促进天津古代城市起源和发展起到极为重要的作用。

天穆镇中的北运河

上世纪80年代,国家开展第二次全国文物普查,将南运河、北运河本体作为不可移动文物登记备案,收录在《中国文物地图集·天津分册》里。其中北辰区段的北运河亦登记在册,记载如下:

北运河[天穆乡郭辛庄—双街乡小街·金~清]始于金代潞水通漕,元代成为京杭大运河的一部分,兼承大运河内河漕运和直沽海上漕运。本区境内长度约23公里,河堤高3米~5米。原有南仓、北仓等仓储设施,皆已不存。

2006年国务院将“京杭大运河”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随后,在全国政协和国家文物局的积极推动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京杭大运河整体申报世界遗产工作正式启动,获得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

作为“京杭大运河”天津段的重要组成部分,天穆镇有着独特的历史资源,可以说没有大运河,就没有天穆镇的形成。早在洪武年间,朱元璋四字被封为燕王,驻守北平,随行的浙江钱塘人士回回将领穆重和就曾驻军在直沽小孙庄。穆重和有两个儿子,名穆能、穆太,永乐二年穆氏族人乘御赐漕船来到小孙庄,安家落户,繁衍生息,从此后小孙庄就变成了穆庄子,也就是今天的北辰区天穆村的大部分地区。

早在“元朝回回遍天下”的年代,小孙庄便出现了康里人和南方的回族商人和军人。在元朝人被分成四个等级,即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南人。而回回便属于色目人,在元朝的地位仅次于统治阶级的蒙古人。究其原因,回回为元朝历下了汗马功劳,成为蒙古人战场上不可或缺的勇将。当蒙古铁骑驰骋欧亚的时候,其中便有一支以回回(又称康里人)为主的少数民族军队。元朝的军队有一个传统“上马则备战斗下马则屯聚牧养”据史料记载,13094月,元武宗海山曾派康里军两千“于直沽沿海屯种”。今天天津回族里的纯回姓沙、哈、米、海等姓氏,便是元朝回回的后裔。只是这些纯回姓的康里人,极有可能在明朝初年,朝廷为了安定的起见,“实徙江淮”时被迫南迁,随之而来的准回姓穆氏移民。大概到了明万历年间,穆家庄第九代人穆从玉率领全家迁往现在的河北区金家窑一带居住,和这里的另一些漕运回回族成了天津有一个重要的回族聚集区。

运河与天穆历史形成,回族移民之间的关系,还体现在清真寺的建造上。民国时期的《天津志略》有载:“津邑清真寺有十五座,以穆家庄清真寺为古,建于明永乐年间。” 由此可以断定,天津清真北寺最晚修建于600年前的明永乐年间应该是基本无疑的呢。但可惜的是,这座清真古寺在19481125被国民党一直溃散的军队以藏匿共军等理由为名焚毁,1949年由村民集资重建,文革期间又被禁止使用,一度沦为生产车间,后几经修缮,历史原貌早已无存。

 

 

                                                                                                  庚寅年夏

                于津门古村天穆

                                          注:此文系应邀为天穆重修镇志而写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