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文化电影好莱坞默片有声电影 |
分类: 艺海拾遗(戏剧影视谈) |

早期的电影是无声的,我们习惯称之为默片,就像一个尚未学会说话的孩子,一旦张开嘴,定能语惊四座。
无声的好莱坞电影,似乎也意识到有些单调,于是便采取了同步配声的方法。走进电影院,您会发现在银幕下有一支小型乐队,银幕后还会躲着几个戏剧演员,他们的任务便是配声。大幕拉开,小型乐队随着剧情的进展,现场演奏一些简单的配乐。躲在幕后的配声演员无法像前台乐队一样看到影片的进展,只能照本宣科的朗读着提前设计好的台词,往往声画无法对位、漏洞百出,甚至影片中的主角在开怀大笑,他们却在动情的啼哭。好在当时的观众似乎并不太在乎影片的声音,很多优秀的默片也完全可以不去利用声音,而采用必要的字幕交待,所以大部分制片公司也不肯在这方面投巨资,冒风险。
然而无论你愿意与否,历史的进程永远都不会停止。上世纪20年代初期,商业无线电在美国大部地区传播开来,人们可足不出户的听到远方的声音、优美的音乐乃至有趣的故事。这无疑是对电影产业的巨大危险,尤其是向来以商业利益为首选的好莱坞电影。1922年爱德华·克拉夫特终于研制出了唱盘与放映机相连接的电影音画同步系统,一个电影的崭新时代即将到来。面对眼前的这一切,好莱坞的巨商们,开始迟疑,之后便是本能的抵抗。
接受新生事物是要有一个过程的,就连电影大师卓别林起初对有声电影也是深不以为然的。最新支持有声电影的好莱坞巨头是华纳公司的老板山姆·华纳,他在观摩了有声电影技术后,立即意识到了这将是改写好莱坞电影的巨大举措。于是乎,山姆不顾同行的一致反对,举债300万美元拍摄出好莱坞第一部有声故事电影《唐璜》。历史证明,他的赌注押对了,大批观众涌进电影院,欣喜若狂的观看着这部声画同步的新电影。
很多好莱坞巨头,纷纷站出来反对山姆,劝他放弃这项危险的挑衅。正在四面楚歌时,福斯公司首先跳了出来与华纳结盟,共享声画同步技术,山姆不再孤独,他勇敢的继续尝试新的挑战。1927年4月,山姆在好莱坞日落大道上建造了电影史上第一个有声电影摄影棚——“三号棚”。5月《爵士歌王》在此摄影棚开拍。
要知道此时的所谓声画同步,尚未实现影片中的有声对白,大部分交待仍由字幕取代。就在拍摄《爵士歌王》中的一场戏时,主演阿尔·乔生在唱罢一曲后,一时忘乎所以,竟然对着舞台下的群众的演员发出了声音:“等一等,等一等,你们还没听到最精彩的呢……”坐在台下的导演,并没有制止乔生的话语,反而忽然意识到,既然技术允许,为什么不允许演员开口呢。
1929年一部全对白的有声电影《纽约之光》登上银幕,好莱坞电影艺术走了有声时代,然而山姆却没有等到影片上映就告别了人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