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五大道腾迁城市建设 |
分类: 文保生涯(探索文保路) |

五大道,天津历史风貌街区的核心话题。我们该如何看待五大道?如何对待五大道?显然保护是共识。然而如何保护,却成了和尚念歪经。
眼下伊始,五大道开始了风风火火的腾迁运动。为此,笔者先后走访了重庆道、睦南道、湖南路等腾迁比较集中的地方,看到了一些,听到了一些,当然有支持的,也有反对的。在此,我不作评论。
冯骥才先生在一篇文章的开头如是说到:“天下任何名城的魅力,首先都来自它独有的建筑美。这些风情独特的建筑,是城市情感与精灵的化身,是一方水土无可替代的人文创造,是它特有的历史生活的纪念碑。据此而言,津地者,小洋楼是也。”毋庸置疑,目前天津小洋楼最集中的地方,五大道是也。
近些年来所谓打造五大道、开发五大道的呼声愈演愈烈。先是雷声大,雨点小,保护喊在嘴上,但零零星星的拆从未停止过。马场道变成了半壁江山、黄家花园已徒有虚名,成都道、郑州道皆缩近了一大圈。老穆一直都很奇怪,拆得愈烈,人家主管部门保护的声音喊的愈响,大概是想掩盖住推土机的轰隆之声吧?可笑的是,拆声未止,大规模的腾迁又来了,口号依然是保护。河北那个意式风情区,当初也是喊着保护进行腾迁,结果如何呢?意大利专家给气跑了,换上个听话的,留下了败笔多多。
保护五大道,我们不得不思考五大道,那么五大道是什么?答:从历史上,它应该是一片功能完善的高级住宅区,也就是说是住人的,即使的公用建筑也是为这些居民服务的。五大道的建筑固然美,建筑背后的人文气氛更美。二者是互为表里的,就像一张纸的两面,无法分割的。欣赏五大道,是一个由浅入深的过程,先是建筑,然后是建筑的历史,最深层次,也是最迷人的是百余年才形成的人文气息。漫步五大道,我们看到历史,听到历史,更能触摸到历史。五大道的居民,身上有着一股独特的魅力,他们懂得美,能够识别美。我问睦南道的居民,你们认为这条道上最美的建筑是哪个?一位女士回答:“最美的不知道,但最丑的肯定是哪个睦南府[街区中后建的假建筑]。我都想找冯骥才去,让他把那个东西拆掉,别在这丢人现眼。”
我想,任何做事情,都不能采取一刀切的极端做法,腾迁应该也一样。该藤的就去腾,该拆的就去拆[如睦南府],该修缮的就去修缮,善待五大道,没必要吆三喝六的。五大道是一个满腹经纶的先生,不是前明遗老,难道我们非要让人家留发不留头,留头不留发吗?李安来一趟天津,走马观花的夸夸了五大道,结果咱们就有人写提案,在五大道建一个影视城吧?我就纳闷呢,五大道好好的,为什么总有人想去建造她呢?还是把心态放平和一点好。
有一位意大利的城市建设专家来天津开会,临走时他留下了一段话,大大的伤害了我的自尊心。他说:“你们的城市太难以想象,毫无规划可言。这么宽的马路,竟然还堵车,简直太××了。”是呀,从公共角度看,历史只有一个,但对待历史的态度却可以有很多。有人说这是经济发展程度不一造成的,我说也不全是,这里面还可以折射出一个民族历史观和现行社会的价值观。我们每年都要出国考察很多次,美其名曰学习先进经验。事实上,我们学来的先进经验,大多都是一些形而下的,机械的,那些先进的理念都被抛弃了。花巨资买了鱼竿,但却没有学会如何钓鱼。我常常在想,这是为什么呢?其实这依然绕不开历史问题,中国近代以来一直在学习西方和自身改革之间展开钟摆效应,中体西用,西体中用,全盘西化,国粹运动,数不胜数。这都是一种探索的经验,可惜的是我们现在太轻蔑历史,不肯定去继承,所以只能走重复的道路。这个问题很复杂的问题,左边是政治在扭拽,右边是所谓的经济发展牺牲论,放着历史资源不去开发利用,其实就是一种最大的浪费与不持续发展观。该改革的地方,就要改革,而不能一概革命;该革命的地方,就该革命,而不该应付以改革。
当腾迁变成一种运动时,还好得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