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建筑背后的历史之难见码头

(2007-07-06 18:23:10)
分类: 天津记忆(城市人文行)
建筑背后的历史之难见码头建筑背后的历史之难见码头 

    天津卫,外有渤海连通世界,内有海河贯穿南北,然而海河又是渤海的入海口。前者不仅属于我们一家所有,但后者却是我们独有的,怪不得天津人都喜欢说自己是喝着海河水长大的!

    古老的海河,流淌着天津城市的历史,养育了一代又一代的天津人。《尚书·禹贡》中有记载:“恒卫既从,大陆既作,岛夷皮服,夹右碣石入于河”根据《汉书·地理志》我们可以知道恒是指从河北曲阳县境的一条大河,卫则是发端于河北灵寿县的一条与滹沱河合流的大河。可见此时,天津地区虽然已经有航道端倪,但海河水系尚未形成,众河流是由黄河直接入海的。海河水系形成的关键时期在于东汉末年。东汉时期黄河向南改道,打通海河水系势在必行。建安九年[公元204年],曹操北伐袁绍“遏淇水入白沟,以通粮道”,也就是借用黄河故道将淇水引入海河水系。两年后,为了进一步击溃袁绍余部,曹操北征乌恒,又先后开凿了平虏渠[现南运河青县到静海段]、泉州渠[武清县潮白河]、新河渠[宝坻到滦河],遂初步形成清河北上与沽水汇合,华北平原诸大河在天津入海的海河水系。后几经变化,至南宋初年,海河水系彻底摆脱黄河至今。

    唐代的军粮城,据《宁河县志》记载:“军粮城在县西南一百四十里处,刘仁恭所筑。”其作用便是漕运粮草、停泊船只,码头功能凸现。北宋建立海河水系[大清河至海河段]成为宋辽对峙的界河,景德元年[1004年]以后始有宋辽在此的贸易记载,仅熙宁五年[1072年]宋在此出售给辽的铜器就达一百万斤之巨。至今天津海河水系的码头的停泊和贸易功能皆已出现。

    金朝时的直沽寨和元朝的海津镇,便都设在天津海河沿岸,但具体位置现在并没有定论。基本有两种说法:一为大直沽,二为小直沽,而大小直沽正是咱们天津卫的代称。此时的天津海河已然成为全国漕运和盐业的集散中心,元朝时更有海运记载,大码头格局出现。明永乐二年[1404年]天津建卫,大小直沽依仗港口、码头优势迅速发展,至清初期已然发展成经济发达、文化繁荣的准国际化大都市。顺治二十年[1655年]荷兰使节进京路过天津,并将三岔河口一带景象绘图带回国内,堪称当时中国三大港口之一。更值得一提的是,天津海河两岸的北派园林艺术绝不亚于江南。金钟河畔的问津园、三岔河口的香林苑、帆斋、老父村、柳墅行宫,更有南运河畔的中华名园水西庄,这些我在以前的《建筑背后的历史》文章中都介绍过。

建筑背后的历史之难见码头

建筑背后的历史之难见码头

    从1860年天津被迫开埠到1902年间,天津先后设立了英、法、美、德、日、俄、意、奥、比9国租界,其面积总和是天津城区的3、47倍,城厢的9、98倍。影响中国近现代的北洋势力在此发端,洋务运动在此开花结果,中国政治、军事、外交以此为中心,中西文化在此交融,天津已然成为了一座集政治、文化、经济三位一体的国际化中西合璧的大都市,斐声国内外。

    侵略者时时刻刻不忘其侵略的天职,不放过任何掠夺天津的机会,更何况码头这块肥肉呢?熟悉天津历史的朋友,很容易发现天津的九国租界都是依海河而建的,日、法、英、美、德位于海河西岸,奥、意、俄、比位于海河东岸。如此好的地理环境,怎能不让这些食肉者觊觎呢?英、法、美三国率先在紫竹林一带开辟2英里多的码头,大建仓库、洋行。1883年经李鸿章批准,紫竹林码头到天津老城之间修筑了一条沿河石路,方便了租界码头与天津老城的贸易往来,进一步削弱了三岔河口的码头地位。此时的租界码头多用石片和厚木板筑成,大体呈垂直型,轮船可以随意停靠。1863年,租界才设立了不到三年,但紫竹林码头上停泊的外国轮船竟达134艘,总吨位达36、276吨,在当时来讲,实属罕见!截止到一战以前,紫竹林码头已经逐渐取代了天津城区的三岔口,使得天津港往来皆是轮船,竟无一帆船踪影。内可连接天津城区,外可沟通天津海港,侵略者们利用海河沿岸的码头,收捐拉贸易,大发横财。

建筑背后的历史之难见码头

建筑背后的历史之难见码头

     之后的俄、德、日也不甘落后,纷纷修建码头。俄国租界码头位于万国桥[仅解放桥]下游,依靠老龙头火车站,以棉花、木材、茶叶、粮食、皮革、煤炭、丝绸等贸易对象。据记载,1914年从天津运往俄国的物资中仅茶叶一项就约合一亿多斤;德租界码头位于海河下游的小刘庄附近,主要以提供航运和运输军火为主;日租界拥有两个码头,一处位于寿街[现在的兴安路],一处位于刘庄南侧。

     然而,今天的海河早已看不见昔日的码头林立景象,就连那些充满传奇色彩和侵略历史见证的码头建筑也被大多拆除。尤其是拆大沽路、兴安路时破坏最为严重。前些日子,我顺着海河走了一遭,还能看到的码头建筑仅仅局限在了解放北路口法租界一带了,但可惜的是就在上周也被拆除了。

    站在海河畔,我忽然萌生一股对我们的母亲河的歉疚之情。母亲河,用她的包容胸怀为我们留下了太多的历史财富,我们将何去何从呢?

 

        建筑背后的历史之难见码头

 建筑背后的历史之难见码头

 

           

 

                                                     老穆

                                                    丁亥年夏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