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佛学 |
分类: 文保生涯(探索文保路) |

咱历史上天津到底有多少座比丘尼庵堂,现在恐怕已经统计不出来了。因为受到比丘尼修行的局限性,这些庵堂,大多规模比较小,香火也不是很旺,很多庵堂的命运都是老尼圆寂后,便变成了民居杂院,而后又发展成地名。就拿庵堂最聚集的老城周围来说吧,仅从地名上就能让大家看得眼花缭乱,比如:北马路展家花园附近的白衣庵、西门内大街的达摩庵、东南城角的草厂庵、南市的大悲庵、老城西的如意庵等等。要是在老城改造前,我们根据胡同名,也许还能找到这些庵堂的主体建筑,但现在他们早已消失的推土机的尘烟下了。
在我的印象中,只有南市大悲庵胡同应该还在,然而南市也即将大拆迁了。当我赶到大悲庵胡同时,还是晚了,已经拆了。这里以前我来过,但总是大门紧锁,无法进入。今天大门没了,但主殿也没了,只有西侧还有一点残余。
要说起这座庵堂,应该还是有一定历史的。早在明朝晚期,南市地区尚未形成规模时,这里便有了一些小庙,其中便包括大悲庵。历史上的天津极有可能存在过多座大悲庵,河北、河东也有过类似记载。作为南市的大悲庵,应该是硕果仅存的,虽然这里早就不再是庵堂。我和同行的报社老王越墙而入,总算留下了一些庵堂的遗照吧。值得一提的是,历史上的南市地区除了大悲庵外,还有很多庙宇,比如三官庙、土地庙等,历经沧桑,大多变成民宅,但具体情况如何,无考。但要知道,这些小寺庙都是老南市历史的缔造者、见证者,可以这样说,先有寺庙,后有居民区,最后才有的南市。当然,现在南市都要没了,更别提这些小寺庙了!但这毕竟是最最鲜活的民间历史呀? 早在老城改造时,就有人提出过留下一座典型小寺庙,作为见证。现在看来,小胡同里的小寺庙的时代已经过去了,我们暂时还没有哪个气魄与眼光去包容这些。老建筑没了,老地名也消失了,城市记忆还能有多少?最近听说张高丽书记从天津人民出版社调阅了很多关于天津历史的书籍,也许是一个好的开端吧。
那么天津现在就没有遗留下来的庵堂了吗?其实还是有的,荐福庵和莲宗寺就是现在依然保留着的专供比丘尼修行的僧寺。但这两座女寺,历史都比较短,而且和以上说的那些庵堂的城市功能也不一样。就以天津的宗莲寺为例,它的地方不大,不到 800平方米,但却颇具传奇色彩。其建于1936年,创建者是一位叫做际然法师。际然法师,生于清末[1908年]属于皇族,姓爱新觉罗,满洲正白旗人,俗名金桂珍。幼年随母来到天津,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靠当童工为生。因为参加了声援“五卅”运动的罢工行动,后被厂方开除。从18岁被厂方开除,到28岁落发出家,金桂珍辗转京津,历经苦难。但终究因为自己先进的思想与社会很难相容,最后皈依佛门。于1936年在天津老城南门外创建了宗莲寺,并逐步发展成天津唯一的尼众十方丛林[禅众无论多少,尽可入僧堂,无论上下,均令参加生产劳动以自给,主持之位没有师徒关系,而是公请诸方名宿住持] ,体现了她在俗家时的开放思想。此寺至今,已有70余年历史,属于天津文保单位,至今保存完好,尚有香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