欣赏到一部好的电影,就如同看一篇精美的散文一样。看一部好的电视剧,也不亚于读到一本好小说的感觉。现在的好散文和好小说,不多见了,好的影视剧,更是可遇而不可求。最近因为时常犯腹泻,借机教育了自己一下:要注意休息,工作减半,阅读不变,多听戏、多聊天、少出门、少生气。余出来的时间,正好赶上暑期档,可以看看电影和电视剧。为此特意向一位影视媒体的朋友扫听,有什么好的生活题材电视剧可以看。他竟推荐我看天津台正在“热播”的《阳光的快乐生活》,虽然原则规定自己不能动气,但我还是义正词严的反驳了他若干条。虽然矫情了半天,但最后还是有了结果,有一部叫做《新结婚时代》的电视值得一看。
天悯病人呀,最近各地方台纷纷开始重播这部剧。我是下午看河南,晚上看江西,用最短的时间,欣赏完了这部剧。毫不讳言,我喜欢这部剧,这是一部当今社会题材的现实主义好剧。叙事很漂亮,就和读孙犁先生的小说一样,没有太大的波澜起伏与惊心动魄。家长里短,娓娓道来,不蔓不枝,真可谓“润物细无声”。没有复杂的人物关系,一个不大的家庭,一群善良而又快乐的家庭成员。艺术作品之所以能打动他人,贵在真实,艺术的真实,也就是贺拉斯说的“寓教于乐”。剧本写得好,立足于生活,以小见大;演员演得好,符合斯氏体系,体验到位。除此外,本剧最大的成功之处,可以说就是对矛盾的处理。在细节的刻画上,体现出典型,在典型的基础上涂抹了一层生活的温情。顾小西与何建国之间价值观的矛盾,始终被笼罩在彼此的真爱下,以至于使剧情的发展虽然反复,但不拖沓,在技巧上编剧借用了诗歌中复沓回环句式来组织情节发展。顾小航与简佳之间的爱情故事,在本质上是对顾何故事的先重复再深入,为整个剧情增加了张力。顾家父母,起到的是稳固作用,是剧情的秤砣;何父却被安排成串场人物,起到的是不知不觉的破坏平衡作用,是剧情的砝码。砝码与秤砣的来回波动,不断激化矛盾,而又化解矛盾,使故事发展完全掌控在杠杆上,不偏不离,围绕小矛盾大生活而展开。
值得一提的是,演员在刻画人物性格上,是非常细腻的。顾小西的任性,不是无原则,而何建国的爱,也不是无原则。两个人的节制,在人物性格上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一笔,更为矛盾的回旋留下余地。顾小航,更是具有典型意义。以往电视剧中,在刻画年轻人追求爱情时,大多采用破釜沉舟式的叛逆,抑或乖乖仔式的顺从。但在《新》剧中,出现了崭新的模式,既义无反顾而又顺从乖巧,这对同类电视剧是有借鉴意义的。
文章写到这里,我忽然想到上个世纪60年代中期,原联邦德国康斯坦茨大学有五位年轻人:伊瑟尔、福尔曼、尧斯、普莱森丹茨、施特利德,他们共同提出了一种文学艺术研究的新方法,即研究读者对文学艺术作品接受时所产生的一系列因素与规律的理论,也就是从读者接受的角度去研究文艺作品。人称“康斯丹茨学派”,也就是我们后来说的“接受美学”,比较文学领域中的“接受研究”的直接理论来源。他们有一个核心论点,从80年代起就被中国文化届反复引用。作者在创作开始时即已开始了文学艺术接受的过程,作家必须考虑读者的“期待视野”;读者在欣赏一部符合自己“期待视野”的作品时,实质上是一个能动的过程,是对文艺作品的再创造。
从这个角度来理解一部好的文艺作品,我们不难发现,文艺作品的真正的价值只能是为人,进一步说就是为人生提供人生价值的参考表。反之,一部好的艺术作品必须面对现实题材,反映人生价值。一切有意的回避,都是一种文化意义上的渎职。当然这里有政治限制和市场规律的原因,但有一点是永远不能变的——艺术家要有良心,昂起自己高傲头颅,始终面向生活,永远向着光明的方向前进!缺什么,不能缺骨气!生什么,不生有媚骨!
不说了,又跑题了!都是博客给惯的!
老穆
丁亥年夏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