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从大学语文教育谈起

(2007-05-25 17:46:37)
分类: 人生漫步(我思故我在)
                     从大学语文教育谈起 

随着政策的调整,本已沉寂多年的大学语文教育,再次映入我辈的眼帘。很遗憾,我没有接受过大学语文教育,甚至连严格意义上的高中语文教育也有所缺席。坦率地讲,我的语文能力是在买书、读书、藏书三位一体的书房中自学出来的,极不成系统。亦正因为如此,在长年阅读生涯中,我时常会有意识的收集和阅读一些各个时期的高校文科教材。与其说是弥补自己的语文缺陷,毋宁看成是一种一消一长的反思过程。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王安石《登飞来峰》

这首脍炙人口的七言绝句,应该算是荆公体早期的代表作了,上窥老杜变格拗律之体势,下开江西诗派硬奇崛处之风潮。诗境中所展示的气魄,已经到了“鸡鸣见日升”的境况了,还不罢休,非要峻语突起“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不禁感叹,介甫之高瞻远瞩、不畏艰辛,已然显露出其日后力排众议、推行新法的大作为。诗固然是好诗,然而又有几人能及呀?更何况历史告诉介甫此时还是缺炼,其中就里是后话,容我稍候再谈。正如我们的语文教育一样,过于追求突起拔高了,最后只能无奈的落入应试的樊篱之中。

从另一个角度来讲,“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也恰恰告诉了我们一个朴素的道理,即站得高,便会看得远。那么我们为什么要苦苦追求看得更远一些呢?中国文人有一股特殊的登高愁情结,一旦登高变生忧愁,登至愈高,愁之愈甚。王粲《登楼赋》中的“登兹楼以四望兮,聊暇日以销忧。”结果如何呢?“循阶除而下降兮,气交愤于胸臆。夜参半而不寐兮,怅盘桓以反侧。”真应了那句老话:抽刀断水水还流,举杯消愁愁更愁。呜呼哀哉!何以至此?还是叫陈子昂来告诉咱们吧:“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登得越高便会望得越深、越远,然而作为登高者,却往往是政治或人生的失意者,只能做“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的无奈感慨。据我看来,现在的语文教育也正在做着这样的无奈感慨。一方面社会现实告诉教育者,中国大学生对母语的认知和驾驭水平越来越低,甚至到了提笔维艰的程度,一方面课堂的现实告诉学习者,语文教育就是死记硬背的应试科举,一切课外的阅读都是妄想。

看来我们的语文教育已然到了非改不成的地步了,然而又为什么会造成如此尴尬的境地呢?我们站得太高了,太独断专行了,太把母语当成外语来对待了。首先大家要明确语文教育属于基础性教育,是打地基,不是造空中楼阁。这一点,中国古人做得很好,语文教育就是识字与做文章。再高一点,就是修辞教育。最后达到引发教育的目的,实现文史哲大综合,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往往同一部教材,可以从初级阶段伴随学习者到高级阶段的。早在周朝时,贵族子弟接受的识字教育读本《史籀篇》,其既可以作为启蒙的识字教育,又可以当成较高阶段的训诂文字学研究。自从孔子完成了官学到私学的转变后,平民子弟接受识字教育的读本完全可以是《诗》[作为经典地位的《诗经》,是从西汉开始的],然而并不代表着《诗》就是启蒙读本,孔子一般面对弟子学业有所精进多都会鼓励地说:“始可以言诗已矣。”可见,《诗》也是较高学问的代表。一部书,可以从初级阶段读到高级阶段,从不同的侧面去读,收获到不同的成果。

而我们现在的语文教育呢?无论是小学语文,还是大学语文,水平都是不低的,关键在于我们怎样去教。举个例子,鲁迅的文章,从小学语文到大学语文,都是会涉及到,且都是重点。但为什么,仅仅是个鲁迅的生平和著作简介,会让一个学生从小学背到大学,仍就丢三落四,最后导致一提到鲁迅就头疼,甚至发展到完全否认鲁迅的文学地位。原因在于太急了,课堂上的语文教育是什么?启蒙识字教育和文章应用能力。我们的语文教育,缺乏循序渐进,总想着一口气吃个胖子。字还没认全,能力也没达到可以理解经典的程度,便广泛的开始灌输历史、哲学、语法、文学史等多门知识。一个还在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既要知道鲁迅的生平和所有著作,还要对所有句子的深刻含义、历史背景、语法运用全面掌握。试问他能真正理解吗?

综上所述,我们的语文教育变成了循环教育,而不是循序渐进的教育。一个作者、一篇文章,从中学就开始学,到大学还是这些内容,但就是学不会。与其这样,不如学学古人,一本书先从一个角度去学,然后再回过头来学习其另一个方面。根据学生能力的不断提高,再不断增加语文教育的容量。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让其去广泛的阅读,涉猎更多的知识。我想这比课堂上,老师一味灌输这些知识要强得多。语文教育最后还是要落到,读、写和运用口语的能力上。

最后我们再来吟一首王安石晚年的绝句《泊船瓜洲》: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可以看出经历了变法的反复和人生的磨砺,王安石已经从“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变成了“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从纵向的提高变成了横向铺展,这正是一个诗人成熟的过程。也是我们的语文教育的出路,打好横向的基础,逐渐累积成大厦,注意循序渐进,而不是循环往复。不要急,也急不得,从识字开始,不要从语法开始。多留给学生一些阅读时间,多培养些兴趣,岂不是更好!

                                                  老穆

                                                丁亥年初夏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沙龙
后一篇:满纸荒唐言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