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还谈中国电影

(2007-04-27 14:05:03)
分类: 艺海拾遗(戏剧影视谈)
              还谈中国电影
     今天继续来谈谈我对中国电影的一些看法,仅仅是看法而已,不敢自称为观点。对任何一种文化载体和艺术形式的进行考察,都要涉及一个方法论的问题,即用什么样的方法[手段]去研究。采取不同方法论,会得出不同的结果,而决定方法论的恰恰是哲学观[世界观]。世界观的形成取决于环境——成长环境——能影响你的环境因素。世界上没有任何事物是可以超脱环境的制约而独立存在的,人的主观能动性只有在具体环境的背景下才能发挥作用。

电影也是一样,它赖以生存的母体是科技发展所带来的技术更新,之后才有了认识论上的突破——内容。如果说技术因素产生形式的话,那么思想因素产生内容应该是无容置疑的。我想无论是表达思想的内容,还是依托科技的形式,他们都是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和国别性的,其原因已在文章第一段加以阐述了。有人说中国电影只有走进大片时代才有希望,我是不敢苟同的。什么叫大片?我姑且给其下个定义:就是用大制作去拍大题材表现大问题产生大影响。好的,不妨根据我们的现状来逐一考察一下:大制作,我们的国家还没有富裕到可以花10万美金做6秒特技镜头的奢华地步;大题材并不等于不尽的战争与厮杀的大场面;大问题不是用大形式去表现鸡毛蒜皮的三角关系[小片也能做到];大影响,与其说是大影响不如说是大炒作所引发的大轰动。大片是好莱坞梦工场的产物,和我们毕竟远隔重洋,社会文化背景距离甚远,最好还是像欧洲人学习先考察一下再移植过来,以便拍出中国式的大片。

有了方法论[中国电影必定受中国因素影响],再用发展的历史眼光去看待中国电影问题,很多答案便可以一目了然了。中国电影首先是中国的,然后才是世界的。世界可以以这样或者那样的理由去拒绝中国电影,而中国却无法以任何理由去拒绝自己的电影,所以我们的电影必须要发展,必须要有自己的民族特色。否则我们即使挤进了世界电影的行列,亦同时意味着失去了自己的民族特色,自己唯一所独有的优势。换言之,中国电影或者任何国家的电影都是无法抛弃自己所在环境的影响的。大家可以再看一遍文章的第一段,我就不赘言了。

世界电影是一个外延很广的概念,而我们在介绍它时往往会把其内涵限制得很窄。故而就产生了一个误区,即世界电影不是一个代表世界各国电影不同发展的包围圈,而是一个标准,且这个标准还带有浓重的西方中心论色彩。究其原因为何呢?根本性的症结出在电影艺术的社会文化定位上。纵观世界电影史,我发现一条规律——电影的起点是世界的,发展是民族,高峰是世界的,归宿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怎么讲呢?1895年电影产生在法国,但它并不是法国独有的,因为那时的电影仅仅是引进先进技术记录现实生活的片段而已,甚至还谈不上艺术。所以一时间,凡是拥有足够技术资源的国家都有了电影,中国也在其后的几年里拥有了电影。这样的电影难道不是是世界的吗?但随着电影逐步向艺术靠拢的那天起,其也慢慢的像本民族靠拢了。那部被称为电影艺术的圣经的《一个国家的诞生》,其直接取材就是美国的南北战争;再看看此时的欧洲先锋主义电影,那股浓重的民族文化气息和西方思维模式更是迎面扑来。同样是人类上月球,为什么在中国就是嫦娥奔月,在西方就是带有明显冒险与掠夺印记?了解一下他们的社会现状和历史也就不难理解了。

发展的道路是漫长的,各国皆然,需要不断的摸索。仅有欧洲为例,意大利的新现实主义电影、德国的新电影运动、法国的新浪潮电影乃至苏联的蒙太奇学派,都被作为他们本国电影辉煌前的准备和主因,我称其为发展的最后阶段。这些电影思潮,皆源于本国的现实,是艺术家对民族艺术的自觉,而后才选择了电影这个手段去表达自己的看法。我经常和朋友讲,这一时段的电影艺术家,好像都是门外汉,很少有科班出身,大多是哲学文化领域出身。电影作为那个时代最新兴的一门艺术被这些民族艺术家所看重,所利用,所革新,并被推向其高峰。

经历了这些场艺术思潮洗礼的电影艺术,逐渐成熟。无论是在创造艺术符号上,还是在表达艺术家思想上,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顺理成章登上了发展的高峰,即世界电影。说其是世界电影,毋宁说是用电影去影响世界罢了。本民族的符号已经被深深的刻入他电影的骨子里,已经不要在那么如此的外显了,而是潜移默化的去影响。环顾四周,其他发展中国家却没有达到其应有的高潮,西方电影自然就会飘飘然了,电影领域的西方中心论就是在这个基础上孕育与产生的。

话说回来,中国电影,尤其是中国大陆电影到底处在一个什么阶段呢?我也许过于悲观,但还好说,仅仅处在于发展期,也就是民族阶段。历史告诉我们,在这个阶段,我们的首要任务就是民族的,而不是世界的。必须去弘扬我们的民族文化,才能增进世界文化的交流,此能去潜移默化的影响西方。所以我说,我们要以史为鉴,立足自身去发展我们的电影队伍。还是我在《好久没谈论中国电影了》那篇文章得出的结论:第一,我们电影人的队伍整体的文化素质不够;第二,我们的电影被政治绑得太紧;第三,我们的电影没有完成好用西方的艺术形式[电影艺术产生于西方]表现中国的内容的改造。同是中国电影,港片就不一样,他们比我们整整快了一个节拍,值得我们借鉴,但不是照搬。借鉴什么?我在《好久没谈论中国电影了》三个典型:真实的表达那份侠骨柔肠[典型的中国英雄形象],真实的叙述那份起伏跌宕[典型的中国小说叙事结构],真实的抒发那份发乎于情止乎于礼[典型的中国悲剧原因]

关于中国电影的问题还有许多许多,但我今天累了,不想再谈了,以后有时间咱们慢慢道来。但归根结底,还是要站在历史的高度,以发展的眼光看待这个问题。

 

 

 

 

 

                                                老穆

                                              丁亥年正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