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再论中国电影

(2007-04-28 11:09:13)
分类: 艺海拾遗(戏剧影视谈)
再论中国电影    偷得一会儿闲,赶紧和大家再来谈论谈论关于中国电影的问题。在前两篇文章中已经阐述了我个人对中国电影的一些基本看法,以及支持这些看法论据,由于时间关系,就不再饶舌了。

中国电影在诞生的那天起便孕育中巨大的是文化断层意识,缺乏自觉性,使得其内部充满着矛盾性。我们现在面临的问题就是解决这些矛盾,重新审视中国电影,而不是去歌德派或者高呼电影的世界大同,因为这些口号还为时尚早点的。

电影的产生是在18世纪末,准确地说是1895年。中国电影和世界电影比起来,并不算落后,翌年就在天津、上海便出现了这种洋玩艺儿。一般的看法都说中国第一部自己制作的影片是谭鑫培的京剧《定军山》,那是在1905年,屈指算来至今已有102个年头。我们不难发现,中国电影诞生的那一天,正是中国社会空前的大变革之际。传统的中国社会开始解体,传统的伦理开松动,西洋东洋的观念开始入侵。

所以我说,中国电影在诞生之日起就具备了“边际人格”。何谓边际人格呢?一般是指新旧文化长期冲突,价值观念交替混乱的产物。其一方面,享受着双重文化带来的交叉优越性,处于历史的空前状态;一方面又被这两极的文化价值观所撕裂,处于空前的背离状态。我们不是在谈论近现代中国史,没必要去着重阐述边际人格在近现代中国的表现。但我们不妨去翻翻史书,看看那一代人身上所具备的特性是否符合边际人格观念。中国电影享受着新旧文化交叉的优越感,但发展起来却又被这两种文化所撕裂,这是我们不容回避的沉疴旧疾。令人遗憾的是,这恰恰被忽视了。由于长期的政治分化,中国的社会转型,从近代一直延续到今天,方兴未艾。艺术的独立人格长期被忽视,艺术家的创作自由受到了社会与政治原因的桎梏。

从中国第一代电影人到现在的所谓第六代,他们身上都或多或少的被打上了边际人格的烙印。我们如何如正视这个社会?如何去反映这个社会?首先要做的就是摆脱边际人格,重组文化人格。我们可以去看一下,大陆、台湾、香港三地电影的发展趋势,然后再去审视一下他们共同的根。不难会发现,边际人格在这条路上所产生的作用。凡是向一头倒的时候,电影便会衰落。

文章越写越短,因为我的内心产生了一股悲怆的感觉。中国电影不是三篇文章可以说清楚的,我这篇文章只是对前两片的补充说明而已。

 

 

 

 

 

                                                  老穆

                                                丁亥年正月

 

要是对这个问题感兴趣,可以参看我的文章中的《好久没谈论中国电影了》和《还论中国电影》。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