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好久没谈论中国电影了

(2007-04-26 11:48:11)
分类: 艺海拾遗(戏剧影视谈)
                好久没谈论中国电影了
      广义的讲,我们习惯称之为的中国电影[国产电影]包括了大陆片、香港片、台湾片。当然,就目前的趋势来看,又出现了一种新的模式,即合拍片。

坦诚的讲,我对国产电影的关注是远远不够的。扪心自问的做了一个自我调查:看过的中国电影中,随口说出十部印象最深刻的影片?再随口说出十个印象最深刻的镜头?一个奇怪的现象出现了:第一问题中大陆片占有五部,港产片占有四部,台湾片占有一部;第二个问题中大陆片占有六个,香港片占有三个,台湾片占有一个。哪里奇怪呀?莫着慌,我们来分析一下便知:一般比赛都要有个统一标准,比如拳击赛要以体重来划分小组。电影也是一样,要以年代来划分,也就是在一个纵向的坐标中截取一段,然后横向开打进行考核、类比。截取那一段呢?其实三地电影皆出一脉,一九零五是起点,二三十年代是发展,四十年代开始分化,但各自开花真正原因还是政治原因所造成的。从五十年代起,大陆片开始向战争题材、红色经典发展;台湾大抵延续旧上海风格;香港在继承内陆的基础上开始逐步向国际市场靠拢。到了七十年代到八十年代之交的时候,三地电影才开始渐渐找到了自己的位置[大陆略有不同,由经历了文革的原因,这时期的大陆电影开始与五六十年代的电影在一定程度上分离],并于八十年代至九十年代形成各自的高峰,世纪之交开始衰落的同时亦逐步合流。这样看来,唯一具有可比性的年代只能被选择在七十年代末到现在为止的这段时间。因为之前的中国电影七十年,除了共同发展的四十多年[一九零五至一九四九],就是被政治相互阻隔的二十多年[一九四九至一九七六],只有从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到今天的中国电影才是久别重逢后的可比性。

依此算来,把我刚才的调查结果排除掉七十年代前的中国电影,第一个问题中只剩下了七部,三地比例为:大陆片三部,香港片四部,台湾片一部;第二个问题中只剩下了六部,三地比例为:大陆片两部,香港片三部,台湾片一部。最后的结果出来,大家看看是不是有点奇怪,三地电影本为同宗,经过各自的发展竟然是小小的香港所生产的片子稳居第一位?倘如是在此基础上再做一个自我调查的话[选出从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到现在的十部印象最深刻电影],恐怕大陆片将输得更加惨烈。虽然只是个不具代表性的自我访问,但最起码可以说明一个问题,即自从我们接触到香港电影之后的日子里,虽然起也有起落,但总的发展势头还是非常吸引人的。

香港电影传入大陆,还是在录像带时期,当时大部分人家还有录像机,只能涌进被社会斥之为三厅之一的录像厅去乐此不疲的欣赏着那些时髦的影片。到了八九十年代之交,录像机逐渐普及,港片的盛行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我还记得当时租一盘香港录像带需要五毛钱,押金五块,并且成为了继电影、电视之后的一种新的娱乐方式。港片流行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显著的变化,最集中最主要最明显的至少包括以下几方面:第一,影片中的主人公成为当时青年争相效仿的对象;第二,作为一个主要的窗口使我们了解到了西方资本主义的具体生活方式;第三,在大陆缔造了一个有别于一般明星崇拜的新群体——“追星族”;第四,使录像机和录像带走进千家万户,甚至可以与电视电影鼎足而立且毫不孙色;第五,形成了有别于美国类型片的分类,被大陆民众普遍接受,成为了直到现在为止最被认可一种分类法,即枪战片[警匪片和黑帮片的总称]、武打片、言情片、闹鬼片、喜剧片。第六,增强了两地的联系,增进了两地关系。

港片中的最高水平要属动作片,可以包括枪战片和武打片。我们不妨来分析一下港产动作的迷人秘籍,不外乎三个必备条件——主人公侠骨柔肠、故事模式起伏跌宕、情感表达发乎于情止乎于礼。从根底上说,侠骨柔肠是基础,起伏跌宕是外壳,悲壮真切是核心。

我并不是一味的拥护港片,排斥大陆片。香港片对我们的影响,也并不都是正面的,但毕竟还是瑕不掩瑜。窃认为,中国电影的希望无疑是在大陆这一边,然而历史证明中国电影的先锋往往是由港片来充当的。很多人感叹,看到了韩国言情片,才体会出了中国儒家学说的魅力;看了香港警匪片,才体会出了中国墨家学说的仗义,儒家学说的情义。尤其是近些年来,国内大导演似乎都在回避着什么,在和现实玩捉迷藏,在和真情实感愈离愈远。我管这种现象称之为断层,或者叫做与历史的决裂,不知准确与否?

实践证明,解放后大陆电影所达到的两个最高峰,都是与历史的嫁接才产生的。十七年时的电影,现在看来虽然有些程式化,但那些画面仍然留在我们的内心深处久久不能离去。文革后的那些电影,现在看来虽然有些宣泄化,但那些声音依然回荡在我们深处久久不能离去。为什么呢?因为它们都是对历史直面回顾,对情感的真诚表达。没有半封建半殖民地带给我们民族的困难,没有十年浩劫对历史的大毁灭,哪能激起如此多英雄尽折腰?我的意思并不是说,中国历史要再苦难一回,才能唤起电影的繁荣。而是要阐述一个真理——只有敢于继承历史精神,敢于表达真情实感的电影才是迷人的。

话锋一转,继续回到港片上来。八九十年代的港片已经深深的刻在了我们的心里,虽然现在的港片有所衰落,但一旦精品出现,我们还会感到那种似曾相识的感觉。当时的香港没有文革的洗礼,所谓的历史都是从大陆嫁接过去的。那他们又何以生产出那么一大批的影响时代的电影呢?只有一个理由:真实,真实的表达那份侠骨柔肠[典型的中国英雄形象],真实的叙述那份起伏跌宕[典型的中国小说叙事结构],真实的抒发那份发乎于情止乎于礼[典型的中国悲剧原因]。三个典型的中国模式,为什么我们大陆不去用呢?我们先辈的艺术家都在用,只是到了电影上面却没有用了。只能说明几个问题:第一,我们电影人的队伍整体的文化素质不够;第二,我们的电影被政治绑得太紧;第三,我们的电影没有完成好用西方的艺术形式[电影艺术产生于西方]表现中国的内容的改造。

过去的已经过去了,没有必要开棺鞭尸,但未来的必须要检讨,否则就要遗臭万年。

最后我再不自量力的解构一下港片里的那些感人至深的形象,姑且算是对我们未来的激励吧。八九年代的经典港片,给我们印象作深刻的莫过于周润发形象和刘德华形象。前者风度翩翩具有大哥风范,后者英俊潇洒具有男子气概。他们在剧中都是亦正亦邪的,正是指中国传统英雄人格的正,邪是指他们所在的地位之邪。一对天然悲剧矛盾产生了,好人处于劣境最后结果只能是毁灭。周润发的《喋血双雄》中的那对警匪都是响当当的英雄,刘德华的《天若有情》中的那个小混混不愧为有情有义的男子汉。前者最后的警匪共战,可谓可歌可泣,荡气回肠;后者最后的情侣飞驰,可谓催人泪下,感天动地。其背后的逻辑是:我们并不一定是好人,但我们却是堂堂正正的具有传统中国情义的人!

我们现在的大陆电影是不是也应该回顾一下呢?

 

 

                                               老穆

                                            丁亥年正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