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岳飞必死无疑

(2007-03-11 10:44:41)
分类: 人生漫步(我思故我在)
               岳飞必死无疑              

 

 历史剧大热荧屏,网络上、讲坛上亦展开了说史之风,这是个非常可贵的现象。今天上午闲来无事,浏览了很多朋友博客上的论史文章,看得我心中隐隐作痒,如鲠在喉,不吐不快。一个民族开始对自己的过去发生兴趣,宛如一个长途跋涉的行者时时回眸一笑那样,既是对以往的回忆与珍视,又是对未来的展望与负责。

读史看上去很枯燥、很乏味,但却很有嚼头,可以启发大智慧、大感悟。世上只有三种学科是可以大道无遮拦,跨越一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的界限,那就是历史、语言、哲学。无论君从事何种职业,这三门学问最好要或多或少的懂一点。在人生与事业的大道上,我们的起点都是一样,所掌握的技能也相差无几,真正能把我们推向各自领域的高峰的力量往往不是来自正在攀登着的山路上。就像一个人站在珠峰顶上看望眼看去的感觉一样,杜甫有云:“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然而生活通常会引用苏轼的话来告诫我们“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我们今天读史也应该抱着苏轼式的态度,身临其境,逐步深入,觅得小路,径直而上,最后达到杜甫的诗境。清史热了,明史热了,两汉三国史热了,站在这些炙热的讲坛前我退却了,不如找个凉快的地方聊聊。寻来寻去,宋史领域比较宽敞,且少人注意,索性画地为锅,伸展一下拳脚。虽然选择了一块清净之地,但开门拳还是要打一套大家熟悉的,以便招揽顾客。那就谈谈岳武穆吧:

我们习惯把岳飞称之为岳武穆,是为了表示敬意与避尊者讳。武穆是淳熙五年(1178),岳飞被宣布“摘掉帽子”、恢复名誉后朝廷所赐的谥号。在封建王朝,凡是当官的死后,只要没有案底,朝廷都会赐个谥号。从这上面可以断定这位大人是文是武,操守如何,大抵相当于现在干部追悼会上的悼词。万不可把古人的谥号和字号弄混,否则就会闹出岳飞对着将士们慷慨激昂的发表演讲时,自称岳武穆的诈尸笑话了。

岳飞死了,是冤死的,催人泪下!然,在历史冤死的忠臣良将决不止岳飞一人,而能享受岳飞般待遇的[广立祠堂,尊为神圣,秦桧跪门,朝野推崇,历久不衰]恐怕是寥寥无几,非关羽莫能及也。呜呼,何哉?岳飞之死,是必然之大势,没有半点退还的余地。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下,岳飞必死无疑,其丧身于中国文化的潜规则中。

秦桧跪在岳飞庙前,天经地义。但大家把罪责都归结到了他一个人身上,我就要摇头了。秦桧是什么人?一孱弱之朽儒,小人尔,何足以道哉,焉能诛杀我一良将君子乎?您可以查看一下《宋史》,秦桧出身科甲,徽宗政和五年的进士,亦曾力主抗金,靖康之耻中被金军掳劫。归朝后被金军吓破了胆,提出“南人归南,北人归北”之政治主张,遂被罢相,后又复相,代高宗向金使跪接议和诏书。这样一个出尔反尔,孱弱无能、贪生怕死之士,焉能撼我江山,即使放在历代权奸中也算不得什么大人物?纵观的秦桧的政治生涯之所以能权倾一时,时也运也,是帝王意志的寄生虫。朝廷要抗金时,就可以轻而易举地罢其相位,要议和时,便可以复其相位,代主跪接金人耻辱。君强则臣弱,臣弱则多言;臣强则君弱,臣强则讷言,这是历史的规律。高宗赵构自然算不得甚么明君圣主,但他私心和独裁的手腕,可谓强君。这样的强君治下,秦桧纵使想杀岳飞,不得到君主首肯亦是枉然。

为什么我如此肯定的说杀岳飞的是高宗赵构呢?君请看,赵构是徽宗的第九子,钦宗之弟,本无继承大统的任何希望。但适逢靖康之耻,父兄被掳,其手握重兵在外。若是孝敬的儿子,恐怕要率兵征讨,誓死夺回父兄吧?然而,他非但没有这样做,却和投降派勾勾搭搭,割地迁都,“直把杭州作汴州”的称帝去了。赵构太心急了,也太势利了,所以连自己也觉得点不对劲了,后人何以评价于朕?朕又何以面对宋室祖宗?不得已,启用岳飞、韩世忠等主战派,“收复河山、迎回二帝。”我想赵构这样做,最起码有三个好处:第一,顺应民势,国破家亡,众生涂炭,正值民心激愤之时,如不顺应,恐怕老百姓会把这股邪火撒自己身上,那就难得太平了;第二,金兵常年征战,必然疲惫骄纵,趁着宋民民心团结之时出击,取胜的机率也比较大,自己既落得个支持“收复河山,迎回二帝”的忠孝之名,又能阻挡住金兵的攻势,稳固江山;第三,把主战派支走了,他们去战场喋血,自己可以无忧无虑的“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了。多么聪明的赵构呀,比他那父兄要高明得多。其实更高明的,还在后面了。岳飞、韩世忠果然不负众望,在没有朝廷任何支援[绍兴六年,岳飞出师北伐,顺利攻占了伊阳、洛阳等地,正要围攻陈、蔡地区。但很快发现自己是孤军深入,既无援兵,又无粮草,不得不撤军,故而写下了千古绝唱的名词《满江红》]的情况下艰难作战,眼看就可以收回河山、迎回二帝了。而赵构却在关键时候,装起了糊涂,听命秦桧等主和派的意见。十二道金牌调岳飞,怪不得岳元帅急得仰天长啸“十年之功,毁于一旦!所得州郡,一朝全休!社稷江山,难以中兴!乾坤世界,无由再复!”在胜利在即的时候,命令收兵,这是背后意味着什么?河山收复了,两位皇帝回来,把我赵构往哪里摆。要是真想这样做,我当初就不继位,马上直捣黄龙,和金兵一决死战,不就完了吗?谁叫你岳飞不识朕意?朕又不便直言,恰好有个秦桧,不如借他之手,杀了岳飞,千秋万代责骂的也必定是秦桧。待朕百年之后,后世子孙亦肯定会给岳飞平反昭雪,朕顶多落得个不查之责。大家看看,岳飞就死在此逻辑中!

我还想再往深处说一说,赵构杀岳飞是必然。因为赵构代表着中国皇权文化,其最主要的特征就是不二性,权威性。而岳飞代表的中国儒家文化,其最主要的特征就是忠孝观念[忠君,听君命班师回朝;孝母,听母命精忠报国]。可是岳飞忠的这个君是抽象的君,自然就包括了徽钦二帝,这样一来,便触犯了皇权文化的不二性和权威性。本来,儒家文化和皇权文化在汉代已经改造得很好了,彼此间配合得也不错,但谁料到天上出了同时出现了三个太阳呢?岳飞死于中国文化的怪圈中,所以才受到千古赞颂,无论是皇权、士大夫、民间都一直推崇,其背后的原因正是因为这种必然。与此同时,这对矛盾的必然性也造就了中国传统的英雄人格的最高等级。若是单论冤,袁崇焕比岳飞冤,也必岳飞死得惨[凌迟]。袁崇焕忠于一生的皇上,下旨杀了他;袁崇焕忠于一生百姓,甚至争相食其肉,这不是更冤吗?但袁崇焕的死是偶然,是死于崇祯皇帝的偏听偏信,是偶然的,是可以避免的,所以受到岳飞般的待遇。

我前文所过,君强则臣弱,臣弱则君强。有人要问了,老穆说岳飞的死是必然,但要是岳飞没听赵构的话,把徽钦二帝接了回来又该何如呢?那岳飞就该死不了了吧?非也!且不论,岳飞秉持的忠孝文化性格[赵构就是吃定了他的忠孝观的,秦桧虽然也曾主战过,但他的忠孝观是实用主义的,所以赵构不会用秦桧去主战]。放下这些必然,就算是岳飞疯了,背叛了他的忠孝观,把徽钦二帝接回来了,他也难逃一死。殊不知,君弱则臣强,是为君者之大忌!曹操就是典型的例子,他没有造反,而且做了很多好事,但后世还是要往他身上泼很多脏水,一切皆因为曹操太强了。

远的不提,就是《明史》中的于谦吧,这可不是郭德纲的搭档于谦。当年蒙古也先进攻明朝,糊涂的英宗听信王振之言御驾亲征,于谦虽力阻,但却无果。结果英宗在木堡被俘,朝野大乱,眼看也先就要打进京师了。于谦力主景帝[英宗之弟]继位,先稳住了朝局,然后再反攻也先。实践证明,于谦胜利了。也先败北,欲放回了英宗,景帝不允,于谦再次出马力劝迎回英宗。结果呢,英宗回来了,发动了政变,重新登基,第一件事,以谋反罪杀了于谦。于谦太强势了“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于谦《石灰吟》],君弱臣强,则臣虽无反心,君必诛之。

面对这样的历史,我们确实要深思。读史不能仅仅就是读过去所发生的事,而是应该把这些事件放到中国文化的大氛围中锻炼,从中思考我们的民族性格。我真诚地希望,现在社会上的说史热,能够变成读史热,最后变成中国文化热。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就用这首岳武穆的《满江红》献给历史冤魂中的英雄们吧!

 

 

 

                                                              老穆

                                                                                                                                                  丁亥年正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