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艺海拾遗(戏剧影视谈) |

很多人都喜欢看法国片,我也一样。法国人对自由、平等、博爱的孜孜以求,时常会令我感动不已,这也许也是别人爱看法国片的理由之一吧。 昨晚看了一部名叫《冒名顶替》法国新片。起初觉得很平常,但过了两三个小时后,自己躺在床上脑海却总是出现影片最后那个叠的画面。两个人叠在一起,不,应该是白马非马式的叠。首先,两个人截然不同的人形[一男一女、一老一少、一偷一盗],也就是两个极端构成了一种普遍性—— 一种概念—— 人的概念—— 正反相悖,否定之否定的人格概念。然后,当两个人构成一种概念后再抽离出来,以两个具体的人去应和这个普遍的人格概念。明明是两个画面叠在一起,却产生了三个画面的效果:A学生画面、B教授画面、C普遍性的人格[抽象画面]。A和B构成C,C固定,A和B应和C。普遍性与个别性、共性与个性,就是这样被缩影成一个画面的。多种个别性构成普遍性,普遍性是相对固定的,个别性是永远运动的,这在哲学意义上也是说得通的。导演用了一个叠,把这个深奥的哲学道理,形象地讲明白了。 正之依然[个别性],反之依然[个别性],都逃不去最后的结果,借用一句影片里的台词“我只能教给你,你所教给我的东西”[普遍性]。翻译成哲学用语:普遍性无论怎么样博大与精深,但他依旧是个别性的累积,如果没个别性,普遍性将不复存在。法国影片对哲学的阐述,是永远不会休止的。我们中国电影呢? 侃了半天哲学,该得出结论了,即一部好的影片,它的技术背后是艺术,艺术背后是哲学。换言之,好的电影应该是哲学指导艺术,艺术指导技术,技术指导实践。试想一下,叠是电影公用且常用技术手法之一。任何一部电影,都会用到,但真正要用得好,用得妙,叫观众产生浮想联翩,就必须借用艺术与哲学的升华了。电影是梦幻的艺术,任何人做梦都希望幻一点,技术仅仅能使我们做睡觉,但梦幻与否就要看艺术与哲学的内涵了。所以,我们做电影和欣赏电影时,一定要把握好虚与实的关系。虚是艺术、哲学层次的;实是技术层次的。好的电影,要在实的上面加一层虚的膜,雾里看花、水中望月才是真正的电影美感。 明白了以上的道理后,我们就可以进一步解读电影艺术多种内涵了。我在以前的一篇电影笔记中,强调了电影镜头要有质感,要拟人化、感性化、情绪化,其哲学源头也是出于此的。镜头是摄影机的记录的影象工具之一,是技术层次的,是理性的、呆板的。如果没有,人[艺术家]的感性化运用,其永远都只能是一种机器零件和记录影像的工具。镜头就是普遍性,客观存在的,人人都能用;艺术家就是个性,主观能动的,非一般人能具备。 建立在这个基础上,有一种常用的质感化镜头处理手法——窥。很拟人化吧!我们看电影时,时常会产生一种好奇心和急切的渴望感,原因就是导演在镜头处理上使用了窥的手法。最最简单的例子,很多影片为了营造特殊气氛,连续数个镜头不叫主角出场,或者出场却仅仅交待局部,一双腿、一只手、一个远景、一个特殊的记号,长此以往,观众就会十分好奇,十分渴望地看到全部。就在此时,窥的手法产生作用了,观众进入剧情了,开始了梦幻之旅。 还有一种运动的窥法。就是镜头在摇曳中,似乎没有焦点,似乎又在寻找焦点,忽然一个声音入画。镜头寻声窥去,观众屏住呼吸,一场重头戏开始了。 窥测未知是人的本性,也就是普遍性。电影艺术家利用这种普遍性,大做文章,产生了奇异的艺术效果。在很多经典的情色片中大量的运用窥的拍摄手法,使影片的艺术型大大提高了,既满足了观众的好奇心,又含蓄的表达了“食色,性也”的观念。这种窥,是有别于以上的两种窥的,它是基于道德上或情理上不应该的。比如,一个人跳楼,电影要怎样表现,血淋淋的纪录?最好还是用一点暗示蒙太奇、隐喻蒙太奇比较好。 在窥测他人的同时,请顺便反观自己,也许自己并不比别人差。看影片就是这样,窥测了他们,最后产生了共鸣。在影片中反观了自己,在梦幻中实现了理想。电影艺术家要时刻利用好自己手中的镜头,尽量使其艺术化、质感化。一个充满哲学味道的梦幻,是美丽而真实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