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坡手足情深——和子由四首

标签:
和子由四首手足情深苏东坡送春苏辙 |
分类: 历史 |
和子由四首•送春
苏 轼
梦里青春可得追?欲将诗句绊余晖。
酒阑病客惟思睡,蜜熟黄蜂亦懒飞。
芍药樱桃俱扫地,(病,过此二物。)鬓丝禅榻两忘机。
凭君借取法界观,一洗人间万事非。
(来书云,近看此书,余未尝见也。)
注:
绊:羁绊。余晖:夕阳的光辉。
酒阑:饮酒将罢。病客:作者自指。
蜜熟:指花蜜已熟。扫地:指花谢了。
禅榻:禅床。忘机:没有机心,言心无得失,无纷扰。
法界观:佛教华严宗主张的证入法界的观法。是佛教华严宗的一部重要著作的简称,本名《修大方广佛华严法界观门》,唐代杜顺述,宗密注。
梦中逝去的青春是否还可以追回?年时的理想都成为梦幻泡影,只有以作诗吟句绊住夕阳的光辉,来安慰自己的内心。饮酒将罢,我像一个喝醉的病人来到异乡作客,昏昏欲睡;虽然花蜜已经熟了,黄蜂却懒得去采。芍药花和樱桃花都已凋谢了,我已经有了白头发,坐在禅榻上,淡泊宁静,泯除一切心机,完全忘记自己的失意。想向你借《法界观》这本佛家华严宗的书来一读,希望用其中的圆融无碍之说洗却人间一切烦恼。
苏辙于熙宁七年(1074年)春末任齐州(治所在今山东济南)掌书记时,作《次韵刘敏殿丞送春》:
春去堂堂不复追,空余草木弄晴晖。
交游归雁行将尽,踪迹鸣鸠懒不飞。
老大未须惊节物,醉狂兼得避危机。
东风虽有经旬在,芳意从今日日非。
这首佳作抒发了伤春之情,寄托了身世之感。
http://www.kaiwind.com/culture/modern/201710/22/W020171022740870432258.jpg
苏轼《和子由四首·送春》就是和这一首的,可称和诗的和诗。但苏轼《和子由四首》并非与原唱作于同时,因为其中的《首夏官舍即事》有“令人却忆湖边事”句,湖指杭州西湖,“忆”字表明作这四首和诗时已不在杭州。苏轼是熙宁七年八九月间由杭州通判改任密州知州的,十一月到密州任,苏诗旧注本系此诗于熙宁八年(1075)密州任上作,是大体可信的。
当时弟弟苏辙在齐州。密州在今日山东潍坊诸城,齐州在今日山东济南。写《送春》的时候,苏东坡已经将近40岁,经历了众多的家庭变故,母亲、妻子、父亲相继永远离开他。在政治上,因为王安石变法而引起的新旧党争,苏东坡被迫离开朝廷,来到密州任地方官。
密州是苏东坡的重要人生驿站。在这里他虽然也积极为地方办事情,勤政爱民,但是因为政治上的消沉,更多的时间用在与亲友交游、谈论禅宗与庄子,并写下了大量经典的诗词作品。所以,苏东坡的创作有所谓的密州时期。
这是一首七律,律诗的格律已经很严,而次韵诗又多一重限制,不易写好。苏轼诗中的次韵之作竟达三分之一。有人指责他骋才,搞文字游戏。其实,艺术本来就是戴着枷锁跳舞,限制越严,表演越自由,越能赢得观众的喝彩。
梦里青春可得追?欲将诗句绊馀晖。原唱的首联是惜春,和诗的首联却语意双关,既可说是惜春,又可说是伤时,感伤整个“青春”的虚度,内涵丰富得多。苏东坡起句就用反问开始,呼应题目,感伤整个青春的虚度,着一“可”字,表示“青春”已经无可返回地逝去了。比原唱的陈述句“不复追”,语气强烈得多。
杜甫《曲江》诗有“何用浮名绊此身”句,苏轼反用其意,表示“欲将诗句绊余晖。”诗名虽也是浮名,但诗人已把功名事业一类浮名排除在外了,也就是“我除搜句百无功”、“更欲题诗满浙东”(《秀州报本禅院乡僧文长老方丈》)之意。青年苏轼“奋厉有当世志”,本以“致君尧舜”为目的。但这种雄心壮志早已像春梦一般过去了。他因同王安石的分歧被迫离开朝廷,无法施展抱负,只好以“搜句”来消磨时光。这对他来说是很痛苦的,可见开头两句就感慨万端,有很多潜台词。
酒阑病客惟思睡,蜜熟黄蜂亦懒飞。颔联紧承首联,进一步写自己的心灰意懒。前句直赋其心灰意懒之情,以“惟”字加强语气;后句写黄蜂,用一“亦”字,以黄蜂之懒比己之懒。我像一个喝醉的病人来到异乡作客,昏昏欲睡;虽然花蜜已经熟了,而身边的黄蜂却懒得去采。
爱新觉罗·弘历《唐宋诗醇》:“‘酒阑’句是赋,‘蜜熟’句是比,对句却从上句生出,作手大家,即一属对,不易,测识如是。”
芍药樱桃俱扫地,鬓丝禅榻两忘机。颈联也是一句写景一句写自己。出句写景,遥接首句的伤春,芍药与樱桃花都已凋零,表明春色不再。“俱扫尽”的“俱”字说明春色已荡然无存;对句抒情,是“酒阑”句的进一步发挥,我已经有了白头发,坐在禅榻上,淡泊宁静,泯除一切机心,完全忘记自己的失意。颈联也化用了唐代诗人杜牧《题禅院》的“今日鬓丝禅榻畔,茶烟轻飏落花飞”句意。
http://www.fansimg.com/uploads2015/05/userid288200time20150513210603.jpg
本诗二三联抒发了老病无聊、青春不再的感伤;忘却烦恼、泯除机心的愿望。
纪昀:“中四句对得奇变,此对面烘托之法。”
http://abc.2008php.com/2012_Website_appreciate/2012-06-16/20120616225339.jpg
凭君借取法界观,一洗人间万事非。尾联是进一步抒情,苏东坡在这句的注释中说,弟弟苏辙最近在看《法界观》这本佛家华严宗的书,而自己还没看过,想借来一读,希望能《法界观》里的“圆融无碍之说”洗去人间的烦恼。
苏辙原唱颔联是比,颈联是赋,对仗平稳。苏轼和诗中间两联颇富变化,元人方回称其情和景相互交织,虚虚实实,“一轻一重,一来一往”(《瀛奎律髓汇评》卷二十六)。此诗尾联上句五仄落脚,下句不作拗救,正是“诗律颇宽”的表现。虽然未守诗律,但有“神妙流动”之感。
方回《瀛奎律髓汇评》:“‘酒阑病客惟思睡’,我也,情也。‘蜜熟黄蜂亦懒飞’,物也,景也。‘芍药樱桃俱扫也’,景也。‘鬓丝禅榻两忘机’,情也。一轻一重,一来一往,所谓四实四虚,前后虚实,又当如何下手,至此则知击风捕影未易言矣。坡妙年诗力颇宽,至晚年乃神妙流动。”
苏轼调任密州知州第二年,修复了一座残破的楼台,起名“超然”。人生失意、精神苦闷使苏东坡的思想开始和佛家接近,想用佛家华严宗圆融无碍之说洗去人间一切烦恼,超然于万物。但是,这只是诗人的期望,苏东坡一生都没有逃过人间的烦恼。
和子由四首•韩太祝送游太山
苏轼
偶作郊原十日游,未应回首厌笼囚。
但教尘土驱驰足,终把云山烂漫酬。
闻道逢春思濯锦,更须到处觅菟裘。
恨君不上东封顶,夜看金轮出九幽。
和子由四首•首夏官舍即事
苏轼
安石榴花开最迟,绛裙深树出幽菲。
吾庐想见无限好,客子倦游胡不归。
坐上一樽虽得满,古来四事巧相违。
令人却忆湖边寺,垂柳阴阴昼掩扉。
和子由四首•送李供备席上和李诗
家声赫奕盖并凉,也解微吟锦瑟傍。
擘水取鱼湖起浪,引杯看剑坐生光。
风流别后人人忆,才器归来种种长。
不用更贪穷事业,风骚分付与沉湘。
端午前三日观坡诗首夏官舍即事因次其韵
冯伯规
帘阴不卷漏乌迟,数朵庭萱也自菲。
公退万缘俱谢绝,心空一气自知归。
但期菽粟令民足,未觉诗书与愿违。
闻旱问龙求一雨,乘凉约客扣岩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