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看《山花》:2013年第8期

(2013-07-31 09:19:32)
分类: 小说或者有关小说

看《山花》:2013年第8期
张 野

 

  每一次阅读都是一次不知道终点的旅行。本期陈启文的中篇《遗物,纪念品,或记忆碎片》带来的体验正是如此。刘小雅从山里到广州上大学,课余躲开同学捡废品作为生活费,自卑而纯真。在一个黄昏短暂的接触中,刘虹一眼洞穿了小雅的一切:背景、处境、心理,并迅速为她解除了现实的窘迫;刘小雅则在惊鸿一瞥中感受到城市生活的灿烂与奢华。在随后的生活中,越来越自然地,两个人似乎如同亲姐妹,又似闺中密友。毕业后,刘小雅进入刘虹的公司,很快上升为财务主管,一切都显得顺理成章。然而,光华背面是深渊。刘小雅的纯真善良逐渐被刘虹的道德捆绑,一次次地做假账。在刘虹的暗示和威胁下,最后连自己的爱情也被绑架——不得不放弃内心认同的同事李大卫,委身于税务稽查马海涛。欲望的结果最终不免于崩溃,俩人怀上了马海涛及其父亲的孩子,公司倒闭,最后连马海涛赔偿给小雅的10万元都被刘虹以诬陷的方式剥夺。到故事结尾,城市生活呑噬了一切,只吐出了当年刘小雅捡废品时用的那只纸袋和那把钳子。它们是遗物?纪念品?生命都成了碎片。城市正以巨大的力量改写这个时代的一切。小说叙事流畅,只是中段对人的欲望表达似乎直接了一点,显得有点峻急。
  于怀岸的《安魂曲》借助“安魂曲”勾连起申之岳的“前世”今生,但作者的目的不在于去讲述一个人一生的故事,而是努力去贴近一个独特生命的状态。个人以为,这是一篇向大师致敬的作品:申之岳的身上很容易看到沈从文的某些影子,他在上海的生活,他的人生态度,他过去的生活,回湘西省亲的旅途……当然,我们应该意识到,向大师致敬并非是摹仿情节,也并非使用相似的意象,甚至可以不是艺术韵味的贴近乃至重叠——作家可以选择重构他的生活。正如库切在《彼得堡的大师》中所做的那样,努力去切近当时生活的气味而不是去写一部传记。于怀岸的这篇小说正是这样推动着我们的阅读兴趣。小说写得从容,不急不缓,颇有回想的韵味。梁国赋的《牧羊山纪事》则是以传奇笔法写乡土生活,也颇有情韵。小说的时代背景淡去,只如水印般有点让人猜想的痕迹,乡土生活的粗朴率真气息却宛然可触,悠远荒寒而又真情闪耀。
  “文本内外”栏目推出的是70后作家周海亮的《大水》,风格独特而难以归类,让我们看到70后作家发展路向的多种可能性。小说名为“大水”,但要写的不是水而是人——人与自然、文明世界的关系——人安心于以自然状态存在时,平安而自得,一旦想脱离这个世界,渡向彼岸,则灾难降临。小说中的大水村起于大水,消失于大水,只有“我”一家存在,起于爷爷,终结于“我”。无边漫涌的大水正像包围我们的孤独,夫妻之间相爱却没有内心的交流,纵向的传承关系更淡,更像是为了有一个见证者来叙述这个家族的故事。其叙述的神化和魔幻色彩及其语言的繁复华美容易让人想到莫言,但呈现出来的内容却有极大的差别,正如徐勇、徐刚文章中所言,绚烂之下是苍凉。“开端季”是常小琥的《简单任务》,孪生兄弟的命运在偶然的选择中变得有了天壤之别,一个是公司董事,一个却是生活于底层的环卫工人,也因此有了“简单任务”——弟弟代哥哥相亲、恋爱,欲望交错中几乎导致一个荒唐结果。还好,结尾还是让人看到一种温暖的希望。
  散文中的作品都还不错。电影作为一种艺术生产,在今天这个时代毫无疑问具有强大的力量。小说家夏商的《银色笔记》对电影这一艺术形式从创造、制作、艺术技巧和观念等不同层面谈自己的思考,自有其独到的观点,有心者品之。吴天岳《绝望的辩证法》则对克尔恺郭尔《致死的疾病》中的思想和思考逻辑进行了梳理,作为存在主义重要思想家的克尔恺郭尔,是在反黑格尔的辩证法中建立起面向个体生存的辩证法的。所谓“致死的疾病”不是疾病,也不是死亡,而是绝望,即一种无法死亡的状态,而这种状态常常又无法被多数人所意识到,更谈不上理解。这有点像一个醉了的人不会承认自己的醉,而一个清醒的人又无法体验醉。文章也许不是那么容易读,但可以引导我们去体会存在的黑暗幽深与悖论。
  郑小琼的《玫瑰庄园》从节选的部分来看,应该是一部家族史长诗。铺陈细腻,历史已隐去众多的细节,无法回到鲜活的现场,而对先辈中那些被抑制的命运、心理却作了微妙的呈现,历史的肌理通过这种方式得到了一定的揭示,应该说是相当不错的作品。
  城市是现代人重要的生存空间,但我们对它认识了多少?在我们的表达中又在多大程度上对它的特质进行了准确传递?而文学与社会的关系应当如何处理,文学如何去表达社会的变化?弋舟等人在《当我们谈论新城市文学时我们在谈论什么》中对此分别表达了自己的理解,关注当下文学发展不能不面对的问题,体现出敏锐的理论意识。城市生活是当代人不得不面对的一种经验,这种经验的表达,不能只是符号化的表象,也并不是简单地去呈现这一生存空间,而是要努力挖掘生活于其中的人的生存状态,并改变人们对文学与生活的关系的理解。郭洪雷《新世纪中国先锋小说备忘录》借助何锐先生主编的《世界的罅隙》,来表达对新世纪先锋小说的理解,对先锋小说的传承、发展和新的可能性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先锋小说也许并未死亡,而是在蕴酿着新的蜕变。而何锐先生作为先锋小说的重要守望者,以编辑文集的方式表达了自己的期望。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