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周海亮《手心朝下》有感
(2012-11-11 16:54:20)
标签:
杂谈 |
分类: 小说或者有关小说 |
有关乞丐的话题很多,以乞丐为小说主人公的小说也不少,但是像周海亮这样能从人性的角度,去关照乞丐,塑造乞丐形象的真是为数不多。周海亮深入乞丐的内心,挖掘出乞丐内心的尊严,使读者受到深深地震撼。
周海亮在这篇小说中多次运用了细节描写,更好地塑造了人物形象。在他的笔下多次出现了红色旧毛衣的意象,老女人第一次向我要一块钱,说是要去看女儿,我以为她是迷路,或者丢了钱包,看她把红色的旧毛衣当做外套来穿的,就关心地问她能找到女儿吗,她说能。开篇作者就对老女人的穿着做了细节描写,她把毛衣当外套穿了,突出了她的穿着与正常穿着习惯的不协调,突出了老女人的困窘的处境。过了几天,我再一次遇到老女人,已是初夏,她依然穿着厚厚的红色的毛衣,再一次提到她的红色毛衣,并且强调厚厚的,强调老女人的穿着与季节的不协调,引起读者的注意。并且这个老女人再一次像我要钱,要钱的金额一样,理由也一样。我就认定她是一个骗子,很生气,也没给她钱,她向一个女孩以同样的理由要了一块钱。一个月后我又一次见到她,她的红毛衣已经很脏很旧,两肘的位置磨得发亮,光可鉴人。可见她的处境更加艰难,并且还是以同样的理由向我要一块钱,我气愤地讥诮了她。作者通过对老女人所穿的红色旧毛衣的细节描写,让读者了解老女人的处境,为塑造老女人的形象奠定了基础。
周海亮在这篇小说中还对老女人乞讨接钱的手势做了细节描写。当老女人第一次向我要钱的时候,我就发现了她接钱时的怪异手势,“一只手本来向上摊着,可是在接钱的瞬间突然翻转,手心朝下,两指如钳。”读者看到这样怪异的手势,也是觉得很是奇怪,并且紧扣了题目,引起人们的思索。在她第二次向我乞讨,被我拒绝后,她又向一个姑娘乞讨到一块钱,她接钱的手势依然是:“手心向下,拇指和食指飞快地捏走那枚硬币。”再一次描写了老女人接钱的手势,更加引起人们的思索。在老女人第三次向我乞讨被我拒绝后,她在很远处要到一块钱,“她在接钱的时候,永远手心朝下,永远伸出两根手指去捏。怯生生的,却迅速,目标直接。”让读者更加匪夷所思。
和朋友交谈才知道其中缘由,手心朝下的意思是表示一块钱不是乞讨来的,更不是你施舍的,她这样做是让最没尊严的乞讨保留着可怜的尊严。老女人是间歇精神病的患者,她的女儿小时候也跟着她乞讨,她女儿告诉她,接钱的时候一定要手心朝下。女儿长大后,就不让母亲乞讨,在采石场找了一份工作,可惜女儿在几天后就被哑炮砸死了。这对她的打击特别大,她于是就记住了三件事:看女儿;乞讨一块钱;手心朝下。
她记得去看女儿,是因为她想女儿了,即使是精神病患者,也知道想她的女儿,舐犊情深,这种血浓于水的亲情让人感动。她记得乞讨一块钱,是因为她依然记得女儿死的时候到采石场的车票是一块钱,而她就因为不舍的一块钱,而没有见到女儿的最后一面。乞讨一块钱也表现了她的悔恨之情,在她鼓足勇气向别人索要这一块钱的时候,她的内心该是怎样的不平静啊,即使在这样的情况下,她还能记得手心朝下接钱。手心朝下是她女儿告诉她的,是让她保持着可怜可叹的乞讨人的一点点尊严。如果女儿不为了尊严,也许一直跟着母亲在乞讨,会依然活在母亲的身边。而女儿为了自己和母亲的尊严,甘愿到危险重重的采石场上班。女儿为了保持尊严,死在了采石场,她的死让母亲记住了,接钱时永远是手心朝下,女儿用生命换回了自己和母亲的尊严。
周海亮的小说中还有一个细节描写,就是当老女人第三次向我乞讨被我拒绝的时候,对老女人的动作做了细节描写:“她在我面前站了很久,终于极不情愿地离开。她转身的动作很慢,先是脚,再是腿,再是腰,再是肩膀,再是脖子,再是头,最后才是目光。”这个细节描写,写出了老女人行动的迟缓,形象地写出老女人的衰老,心理的难过,更非常形象地写出了老女人的千般无奈,万般的不情愿,让人们无限心酸。
普列姆昌德曾经说过:“对人来说,最最重要的东西是尊严。”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尊严,为了捍卫自己的尊严,有的人有的时候都不惜以放弃自己的生命为代价,这样的人才是可敬可佩的人。作者在结尾写道:“只希望她在接钱的时候,那手心,永远朝下……”作者希望这个老女人永远操持着自己的尊严。这样一个走投无路,不得不乞讨的老女人都有自己的尊严,作为正常的人,作为有能力维持尊严的人,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去捍卫自己的尊严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