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访谈录,感谢萧江兄。

(2010-12-18 10:31:28)
标签:

杂谈

分类: 小说或者有关小说

箫江(小小说作家,小小说网络研讨会主持人。本名江双世,以下简称江):周老师您好。很高兴你能接受采访。

周海亮(《读者(原创版)》、《思维与智慧》等杂志社签约作家,教育部“十一五”规划课题组专家。在国内多家报刊开有专栏,以下简称周)

 

江:周老师是个多面手,散文、小说、小品文等等,几乎所有文体涉猎,并且成绩斐然。先后出版了《天上人间》、《帘卷西风》等12部,小说集《太阳裙》荣获2009年“冰心儿童图书奖”。

周:事实上我从来没有认为自己是一个成功的作家,虽然我的写作在别人看来,应该算得上一帆风顺。我认为一个作家的生活应该分成两个部分:其一,衣食无忧地写作;其二,在写作中悲天悯人。这两点,我都做不到——当然这里面有体制的问题,我从来不回避体制对中国作家的束缚以及拒绝——我只是不去说,不去争,不去要求——并且,体制不仅仅是对一个人作品的买断,更是对这个人的灵魂的买断。而对我来说,我所认为的不成功,个人的原因更多一些。比如懒惰,比如噬酒,比如天资,等等。但我仍然喜欢说自己是个职业作家,我靠写作养家糊口,请朋友喝酒,我是纳税人,出版几本小书,得几个小奖,人生平淡而又热烈,足够了。

 

江:周老师几乎对所有文体都掌控得心用手。

周:并非如此。其实很多文体我不敢或者不想尝试。比如报告文学,等等。

 

江:周老师的创作最有成就的是哪种文体?

周:小说。并且是长篇小说。长篇小说是对一个作家文学素养的全面检阅,对一个作家精神世界的全面审视,其创作之艰辛,非常人可以理解。近年来我发现一个奇怪的问题,即:写长篇的远比看长篇的多,这很奇怪,也很危险。当然,更多人只是写成了“拥有长篇篇幅的故事”而非一个完整的长篇小说,于写作者个人来说,这没什么不妥,但是这样的“长篇”如果太多并且屡登一些文学期刊,我认为,就是中国文学的问题了。

  其实,我最喜欢的,还是中篇小说。我认为中篇的故事、篇幅乃至结构最适合我的创作和性情。当然我并非否定小小说曾经给过我的帮助和启发,事实上,我的小说创作就是从小小说开始的并且直到现在我都在一直坚持小小说创作。可以这样说,小小说既是一种独立的文体(进入鲁奖评选即为证明),又是初学者对于驾驭中篇和长篇的一种练习。所以,无论哪种时候,切不能忽略了小小说的创作以及创新。

 

江:有没有文思枯竭的时候?

周:文思枯竭谈不上,但是常有不顺的时候。就是被卡住了,就像排球里面的“卡轮”。于是就喝酒,聊天,读书,看电影。我的建议是,要么硬写下去,要么放开,做些与创作毫不相关的事情。当然这因人而宜。

 

江:您从什么时候开始创作小小说的?目前创作了多少篇?

周:零六年。到目前应该创作了五百多篇吧。产量最高的是零七年,接近一天一篇。包括节假日。

 

江:您认为什么样的小小说作品是优秀的?

周:直抵心灵深处的作品。其实这不但是小小说的评判标准,也是所有文学作品的评判标准。只有故事、结构、语言而没有触动的文学作品,我认为都是失败的。

 

江:您觉得您的小小说成功在什么地方?最什么内因吗?

周:回到最初的问题,我并不认为我是成功者。如果说一些成绩的取得跟什么有关,我认为,一是天赋,二是勤奋,三是朋友以及兄长们的帮助。比如《城市快报》的王瑞先生,比如《百花园》的杨晓敏先生、秦俑先生,比如《小说月刊》的王双龙先生和徐熙编辑,等等,太多了,他们都是我的恩师。说到朋友,比如立夏、魏永贵、彤子、墨中白、周波、宗利华、纪富强、宋以柱、于德北、高军、婵娟、秦辉、非鱼、张玉玲、王凤英、丁丽、王国华、闵凡利、刘建超、王洋、聂兰锋、卫宣利、马国福、包利民、梅寒、海宁、伍泽、相裕亭、游睿、唐丽妮、柏祥伟、祝红蕾、刘玉栋、杨袭、杨柳芳、徐承伦、蓝莓、隋英芳、岛子、李杰、陈静、任道金、文艾、兆艮、鲁小莫、王琪、阿华等等,等等等等等,太多了。他们既师且友,在这里我诚挚地感谢他们。

 

江:请您结合自己的作品,谈谈作家虚构的世界与现实有什么关联与区别?

周:关联肯定是有的,但虚构的世界绝非仅仅是现实世界的一个缩影。它应该是一个经过过滤的世界。它纯净,纯洁,纯美,纯粹,同时,它不虚空,不理想,甚至,我们应该允许它的龌龊、凶险与肮脏。作家的一生不是与这个世界紧紧相随,而是时时生活在这个世界里。我们所要做的,就是不断,跳出来,打量它,然后再进去,反过来打量现实的世界,再然后,再跳出来,再打量这个虚拟的世界……如此反复。

 

江:成熟的作家都有独特的风格。您个人对自己的作品是怎样评价的?

周:细节吧。我喜欢细节描写。

 

江:能否结合自身的创作谈谈怎样才能形成独特的风格?

周:风格是骨头。骨头在娘胎里即形成。你不能因为别人的骨头好,就将自己的骨头丢掉,把别人的骨头搬来。一个作家所要做的,只能是骨头外面的东西,即血和肉。太胖的要减肥,太瘦的要长肉。就是这样。

 

江:您创作的小小说灵感都来自哪里,能否分几个类型阐述?

周:很多。一是自己的经历,二是别人的经历,三是生活里的片断,四是阅读中获取灵感,五是胡思乱想。很多时,一句话,就可以激发灵感,从而成就出一篇小说。生活永远是由外至内,对于作家来说,是干涉,但灵感恰恰,它由内至外,是精神世界的种子或者芽苗。灵感来自哪里?首先,来自于你的内心。

 

江:从素材到作品需要一个过程,能否结合你的作品对小小说爱好者谈谈?

周:再完美的素材,临摹出来,也不是作品。素材到作品,需要一个延伸以及探掘的过程。横向的延伸,纵向的延伸……人物的延伸,故事的延伸……主题的探掘,人性的控掘。思考的时间越长,作品就会越成功。我认为。

 

江:您有没有崇拜的小小说作家?

周:没有特别崇拜的,但每个人都是我师。如果将莫言的一些小短篇也归于小小说的话,那么,我喜欢莫言。

  我反感“崇拜”这个词,这个词太大了,多了些感性,属于巨型语言的一种。我认为用“喜欢”更好一些。

 

江:您对网络研讨会有什么建议?

周:首先是感谢。然后,建议继续。有交流总是好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