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红薯粉线朋友所撰文,多谢多谢。

(2010-12-17 09:43:03)
标签:

杂谈

分类: 小说或者有关小说

关注“他”和关注“我”
——周海亮作品印象
红薯线粉

 

  读了周海亮老师(以下称“作者”)作品三十余篇,几天不敢动笔写点个人体会。作者显然是那种喜欢与自己出难题的作家,主题力求广泛,艺术特色兼顾中西。类似的题材,作者的表现手法也相类似。我这里尝试归纳作品的两大主题——关注“他”和关注“我”(当然,作者的作品不限于这两大主题)。现结合相关作品对这两大主题及其艺术特色做一些探讨。
  关注“他”。这里的“他”多是小人物,过去的或者现在的。这类作品我印象比较深的有《天大地大》、《诊》等。
    《天大地大》讲述了一个残障少年利用身体缺陷表演的辛酸故事。文中的老杜是租他出来表演的老板,但实质他们情同父子。天大地大,他们也有生存的权利。“逢雨天,老杜甚至会给他们放假。那是幸福的时光,老杜从肯德基买来炸鸡翅和薯条,买来鸡腿堡和可乐。可乐泛起泡沫,凉入骨髓。少年喜欢这种感觉。”少年的幸福是如此的简单。作者用善意的笔墨写了少年的父亲,少年以及租他的老杜,对这一特殊群体给与了自己的关注,也让读者的心灵受到震撼。
  《诊》写一个因失去儿子而精神失常的女人到处找人给“儿子”看病,好心的医生满足了她这个愿望的故事。她所谓的儿子不过是一个枕头。在他(医生)给她的儿子打针后,“女人终于走了,心满意足,脚步也变得轻盈。走到门口的时候,女人回过头来朝他笑笑。笑得他心酸。”在大家都拒绝一个精神病人的时候,医生表现出人道主义关怀。精神病人也是人,他们其实也有心理需要。如果对待他们,反映我们自己是否具有健康的人格。这也正是作者用《诊》这个题目的另一个层含义。
  除了残障人,精神病人等特殊群体,作者还关注诸多领域的小人物。《刀马旦》中坚韧的艺人刀马旦、《二叔的胡琴》中被压制的剧团小职员二叔、《歌手》中被人瞧不起的歌厅女歌手、《兰妹》中为了家人不惜卖淫的打工妹、《对话》中悲惨的父子两代挖煤人,等等。作者的良知,就是作者的根本。作者对一个个小人物的关注,体现了作者的良知。
  在艺术特色上,这类题材,作者多用现实主义的表现手法,作者客观地、冷静地观察现实生活,按照生活的本来样式精确细腻地加以描写,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作者就如记录读者身边的某人,因而故事真实感人。
  关注“我”。也就是关注我们人本身。比较鲜明的有《战友》、《战壕》、《干掉周海亮》等。
    《战友》写两个敌对的士兵因为对生命的敬畏化敌为友最后共同死亡的故事。一个持着枪,一个踩着雷区,他们没有胜者;踩雷的放持枪的出了雷区,出了雷区的却又冒死进入雷区救人;他们一起被炸死了,他们却战胜了自己的内心,成了一个大写的人。其实,对和错,主动和被动,甚至爱和恨,很多时候都是相对的,作者对这些进行的客观的描述。
   《战壕》与《战友》反映的主题很相似。
   《干掉周海亮》是一个荒诞的故事。我敲诈开发商得手,我又被人敲诈,我派人杀死了周海亮,又想起自己是周海亮,我是死是活,是谁干掉了谁,都成了问题。作者写道,“可是我突然想起我就是周海亮,信就是我发出的,树叶就是我贴上去的,现在我被打死了,那么现在的我,又是谁呢?”“杯子上突然多出一个洞。于是,很显然,我被自己干掉了。”心魔存在于人的内心。
    关注“我”的作品还有《牡丹》、《穿过正午的马车》《与欧.亨利的约会》等。有些作品比如《小山的骆驼》、《我和我的肉肉》等,既关注他也关注我,我也归入这一类。这类作品无一例外的让读者思考。
    关注“我”的作品艺术上最大的特点是均没有典型人物或者主要不是为写人物。或情节荒诞,或人物、事件非常规,或影射、隐喻,或夸张。都注重心理描写。或多或少的运用现代派文学的表现手法。个别文章,可以说到刻意追求的地步。这样的尝试,对丰富、繁荣我国文学的表现形式是有价值的。
    关注“他”是根本,关注“我”是延伸。很难想象,不关注“他”的人,能做到关注“我”。当然,“他”是包含在“我”之中的。但他和我,又不能绝对分开。因而,他和我的区分只能是相对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