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薯粉线朋友所撰文,多谢多谢。
(2010-12-17 09:43:03)
标签:
杂谈 |
分类: 小说或者有关小说 |
关注“他”和关注“我”
——周海亮作品印象
红薯线粉
读了周海亮老师(以下称“作者”)作品三十余篇,几天不敢动笔写点个人体会。作者显然是那种喜欢与自己出难题的作家,主题力求广泛,艺术特色兼顾中西。类似的题材,作者的表现手法也相类似。我这里尝试归纳作品的两大主题——关注“他”和关注“我”(当然,作者的作品不限于这两大主题)。现结合相关作品对这两大主题及其艺术特色做一些探讨。
关注“他”。这里的“他”多是小人物,过去的或者现在的。这类作品我印象比较深的有《天大地大》、《诊》等。
《诊》写一个因失去儿子而精神失常的女人到处找人给“儿子”看病,好心的医生满足了她这个愿望的故事。她所谓的儿子不过是一个枕头。在他(医生)给她的儿子打针后,“女人终于走了,心满意足,脚步也变得轻盈。走到门口的时候,女人回过头来朝他笑笑。笑得他心酸。”在大家都拒绝一个精神病人的时候,医生表现出人道主义关怀。精神病人也是人,他们其实也有心理需要。如果对待他们,反映我们自己是否具有健康的人格。这也正是作者用《诊》这个题目的另一个层含义。
除了残障人,精神病人等特殊群体,作者还关注诸多领域的小人物。《刀马旦》中坚韧的艺人刀马旦、《二叔的胡琴》中被压制的剧团小职员二叔、《歌手》中被人瞧不起的歌厅女歌手、《兰妹》中为了家人不惜卖淫的打工妹、《对话》中悲惨的父子两代挖煤人,等等。作者的良知,就是作者的根本。作者对一个个小人物的关注,体现了作者的良知。
在艺术特色上,这类题材,作者多用现实主义的表现手法,作者客观地、冷静地观察现实生活,按照生活的本来样式精确细腻地加以描写,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作者就如记录读者身边的某人,因而故事真实感人。
关注“我”。也就是关注我们人本身。比较鲜明的有《战友》、《战壕》、《干掉周海亮》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