兄长凤伦所作文,多谢多谢。
(2010-12-02 22:15:14)
标签:
杂谈 |
分类: 小说或者有关小说 |
我的话:
总认为,朋友们对我的好,远胜过我对朋友们的好,这使我常常陷入到一种对朋友的极其感激和愧欠的情绪之中。比如,兄长凤伦。
几乎每隔一段时间,他便会给我打来电话,有事说事,没事聊聊文学,并不忘约我去文登喝酒,语气很是诚挚。今年里,有那么几次,几近成行,但最后偏偏突然有事,只得作罢。回忆去年在文登喝酒的那些日子,每一次,都是他作东请我且一醉方休。我喜欢称他为荣哥,我认为这个称呼很贴切。无论文学还是为人,称哥,他无愧,我亦无愧。
海量的海亮
荣凤伦
与周海亮的相识,缘于老朋友、作家徐承伦的引见。
那是去年秋天的一天傍晚。海亮回老家看望生病的岳父,我撺掇承伦兄请海亮吃个便饭,认识认识。之前,多年不读小说的我在海亮的博客上读了他的不少作品。我十分惊讶这位年轻的老乡对文学的见解如此之深,对文学的感觉如此之好。他的作品是结实的,语言是饱满的鲜活的,不论哪篇文章总是给人一种眼前一亮的感觉。
我们相聚相识在文登义乌批发市场的一个烧烤城。给我的印象海亮是一个健美的小伙子:方方正正的大脸上是一双明亮深邃的大眼睛,鼻梁上架着一副与方正大脸相匹配的近视眼镜;中等身材,只是有些发胖显得不太挺拔。我们落座后寒暄几句就开始喝酒。我发现海亮很能喝啤酒,几乎是随倒随喝。酒喝多了,我们的话就多了,天南地北、海阔天空地侃着大山。但海亮似乎不太善于言辞,很少参入胡侃,最多是偶尔插上一、两言。闲聊中得知海亮从2003年开始写作,到2009年已经发表小说、散文(海亮称之为美文)500多万字,而且不少作品被《小说选刊》《小说月报》《中篇小说选刊》《读者》等国家重要文学期刊选载。海亮曾入选小小说36新星,担任多家期刊的签约作家。现居威海,以写作谋生,是个纯粹的职业作家。在海亮的博客里我看到了海亮的生活三部曲:写作、喝酒、睡觉。承伦兄介绍说,海亮每年发表的文章应该有上百篇,至于写出没有发表的更多。我的天呀,海亮简直是个写作机器。可是,我觉得海亮的作品没有流水线生产的痕迹,篇篇都是珠玑。这得费多少心血!我问海亮,你这么拼命写东西,不觉得累吗?海亮笑笑说,怎么不累?咱没有收入,总得生存吧!
之后,我们几乎每个周末都相聚一次或者几次。相处时间长了,海亮的话也稍微多了些。跟他在一起相聚,他很少谈文学,倒是更多地说起酒的话题。看得出来,海亮嗜酒如嗜好文学一样。我想,海亮在写作之余嗜酒的原因一定跟他想释放自己有关。海亮因为热爱文学而痴迷文学,而文学给他的生存带来巨大的挑战——稿费实在是太微薄了。所以,他要通过拼命的写作来延续他的文学生命。而能够释放巨大精神压力的就是喝酒。据说,去年参加省作代会期间与朋友豪饮,从傍晚到半夜他竟然喝掉34瓶啤酒——海亮真可谓海量啊!不过,我跟承伦兄多次劝他不能这样糟蹋自己的身体,将来的人生路和文学路还长着呢!
海亮是全国知名的小小说作家,多次进入全国小小说排行榜,多次获得全国性大奖,在短篇小说、中篇小说、长篇小说方面也颇有见树。他的短篇小说《吃烟》《天杀》,中篇小说《母亲》都写的很好,既有深刻的思想性,在艺术上也风格独特。我觉得中国的体制很有问题,像海亮这样有实力的作家很难成为专业作家总是一件遗憾的事情。对此,海亮总是一笑了之。我想可能他也希望自己真的能成为专业作家,能够没有后顾之忧地写作。但他就是这样淡定,他就是这样海量:对酒的海量、对文学的海量、对人的海量。
海亮不事张扬。从我认识他开始,我多次跟他讨要他的作品集子,他总是说,写的不好,写的不好。后来他出版了中短篇小说集后,我又跟他讨要。这次他才给我捎来两本新出的书,一本是小小说集《帘卷西风》,另一本是中短篇小说集《天上人间》。最近一段时间,我仔细地看了他的这两本书,感慨颇多。小小说集《帘卷西风》共收录了海亮的小小说精选65篇。这本集子题材广泛,写作手法多样,有写战争的,有写爱情的,有写死亡的。海亮的这些小小说最大的特点就是故事虽然很简单,但行文自然流畅,语言饱满结实富有张力。我以为主要特点是:第一,海亮颠覆了以往写作小小说必须留白的传统,整篇作品都写得很“满”,亦即饱满。用海亮的话说,“留白”固然是一种美,但“饱满”无疑是另一种美。第二,海亮的小小说语言也是饱满的,充满着张力。这种具有“硬”气的语言更适合小小说,因为小小说受篇幅限制用饱满密实的语言才能在有限的篇目内解决问题。第三,海亮的小小说是真的小小说。有人可能有些疑惑,难道还有小小说不是小小说吗?海亮在他的文论《小小说风格谈》中谈到,时下有些小小说因作者大量留白,读起来倒像是中短篇小说的开头或者一个章节,更有的因作者描写的空间太大所要拓展的情节更复杂,使得小小说更像长篇小说的内容提要。而海亮的小小说则是截取生活的一个片段或者是对生活瞬间的定格,更符合小小说的基本规律,让读者更加喜欢阅读。第四,海亮小小说的笔端触入社会底层,多写小人物。这是他关注社会、关注民生,有很高的社会责任感。这是一个有责任的作家的表现。我喜欢海亮的小小说,既喜欢温婉凄美的《江南好》,也喜欢充满粗犷气息的《请求支援》《战壕》,更喜欢最近获得全国大奖的《茶奕》。《茶奕》用简朴的语言和哲理的思辨写古代军事家伍子胥的故事,让人读后颇有感触。这不仅仅是一篇普通的小说,而且是站在哲学家的高度从远古到今天的思考,具有很强的思想性。
海亮的短篇小说《天杀》虽然没有收录在中短篇小说集《天上人间》,但我以为写得很好。小说写的是一个叫钱乐的乡下汉子到青龙河对岸偷腊肉后,被腊肉的主人孙龙、孙虎弟兄逼死在河中的故事。应该说小说故事并不复杂,但小说的对人物的心理描写、对腊肉的味觉描写都十分到位。你看当钱乐战战兢兢看到那块磨刀石般的腊肉后,“深秋的黄昏,流淌出金黄色浓郁的香气。那香气被抽出丝,扭成线,再抽成丝,沿一条固定路线,奔腾进钱乐的鼻子。钱乐幸福地颤抖,口水澎湃。”刚开始看了这样的描写,觉得小说竟然将人的味觉嗅觉都充分表现出来,很惊奇。现在看来海亮就是善于吸取东西方文学的精华用于表现在自己的小说里。他的另一篇短篇小说《吃烟》写胶东汉子老黑抽烟的故事。小说细节描写很密集,这就使小说很耐读,如在咀嚼一段美味的香肠一般。当然,这里面也有苦涩。“他用火柴或者火绳点上火,深吸一口,让烟的浓香充满整个肺部。独特的舒服感觉迅速渗到老黑全身的每一个关节每一丝肌肉每一个细胞,老黑眯着眼,尽量让这种美妙的感觉延长。”这是抽烟时的感觉。到北京儿子那里,儿子为了他的健康不让他抽烟,但准儿媳“阿芳给老黑收拾房间,在他的被子底下,发现十几支被扒掉烟丝的香烟。”老黑把烟丝生吃了!当儿子可怜老黑让他“实在想得紧了,就抽一支吧。”“老黑站起来,喉咙抖动着,脸上挂着笑。”小说在写老黑的不良习惯抽烟吃烟时,这里的烟是道具。真正写的倒是父子感情,让人读后感慨良多。海亮的中篇小说《母亲》,写了一个跟以往任何一个母亲不相同的母亲。母亲有三个孩子大贵、二贵、三贵。其中三贵是捡来的。就是因为三贵,也许还有父亲的天性恶劣,父亲开始了无休止地对母亲的暴虐。父亲从来不管家,不管孩子。他唯一的工作就出去找女人鬼混、酗酒,然后就是对母亲实施暴虐。暴虐的原因很简单,母亲不给他钱。在那个贫穷的年代,母亲哪里有钱!即使卖身子得来的一点钱也会被父亲搜寻而去。被暴虐后的母亲依然十分认真耐心地照顾着三个孩子。没有收入的贫穷年代,母亲束手无策。她唯一能交换的就是疲惫的身子。孩子吃糖是这样,孩子治病也是这样。在这里我们一点也没有因为母亲出卖身体感到母亲是羞耻的,倒是为像父亲那样不管家,还要疯狂勒索家的恶人感到羞耻。母亲想一条伟大河,她的身体里盛着的是伟大的母爱,但也因为有伟大的母爱才不得不藏污纳垢。海亮就是饱蘸着充满感情的笔把一个充满坎坷甚至不甚干净的但依然伟大的母亲形象展现在读者面前。海亮笔下的母亲是海量的。海亮也是海量的。不知我这样评价是否得当?
当然海亮的文学成就还包括他写了大量的美文。这些美文是海亮衣食的主要来源,因为这样的美文稿费高一些。人们似乎可以这样认为,海亮的美文仅仅具有赚钱的功能。但在我读了他的不少美文后得出的结论是:海亮的美文几乎篇篇是珍珠、似玛瑙。不然,他的美文为什么多年登上中国美文排行榜?许多美文还兼具小说的功能。在当代散文写作宽泛、日益泛滥的大背景下,海亮的美文是真正的好东西。《起身的饺子落身的面》写自己母亲对父亲的一以贯之的深情,这里没有“我爱你”这样时髦的语言来诠释,只有起身的饺子落身的面在表达着母亲对父亲的爱。在《寻找一处桃源》中,海亮一反常态地将心中的桃源定格为真正的桃源。当代社会充满着浮躁、充斥着污染,许多有钱人在乡下建茅屋或者建别墅。似乎这样就能让人的心灵归于平复、平静。海亮以海一样的胸怀看待这件事,这才有了《寻找一处桃源》这篇美文。
海亮还很年轻,他的路将在他海量一般的胸怀支持下越走越远。哥们,我们支持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