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染一向一个离群索居者 ,读了其在新民晚报上的文章《温暖为什么这样难》终于懂得这样的孤独不是矫情,不是偏执,不是后青春叛逆,是伤痛。我很懂得这样的痛,我们都是在这种痛的背景里长大的。
《不可言说》作为访谈录,记录着陈染与媒体和一些专业研究者的对话。可以看到陈染是如何进入公共视域,如何进入公共话语并扮演一种角色。很显然,这些公共话语与陈染那些被反复讨论的主题缠绕,陈染以一个具有挑战性的女性主义作家面目出现,她的核心故事是与主流社会相悖的边缘人主题。由于中国特殊的社会压抑机制,陈染那些关于女人之间若即若离的故事,就显得桀骜不驯而引人注目特别引起一些西方一些汉学家的兴趣。同性恋问题在美国校园里不过是司空见惯的事情,而在中国这种国度,就显得非同凡响。而反常规的性爱总是带有反社会的色彩,这就使那些暧昧的情感表达具有反抗的力度。陈染一再表白她与同性恋与女权无关,她是一个远离政治的人,但她的那些逃避社会的情感表达,却奇怪地具有了尖锐和坚硬的社会指向。陈染似乎不再强调自己远离现实的本意,她也习惯于默许人们对她的女性主义立场的加码。也许有一种主义的标志,总比没有主义更有魅力。
仔细阅读一下《声声断断》,却又可以发现陈染的另一侧面,这完全是私人生活的侧面。与她过去的所有的标谤的私人生活故事相比,这部日记体式的随笔集,则无疑更具有私人性,并且完全是自己对自己的审视,自己与自己的对话。这里呈现的陈染,单纯自在,率性而行,听其自然。对日常生活进行思考,寻求个人生活的真谛。真正远离社会现实的陈染具有自然主义的意味。《声声断断》看上去随意,却是真切地表达了陈染的生存哲学——一种类似弥赛亚·柏林所说的“消极自由”,亦即不参与的自由。躲进个人私生活的小圈子,陈染真正有一种轻松自如的感觉。在这里,她体验到各种自然事物的美感,发现日常性的价值。在她看来,某个早晨手提菜篮的女邻居,她的那种日常美感,也许真正概括了生活本质。而对于备受人们赞美的三岛由纪夫的自杀行为,陈染则难以认同那种强烈的表演色彩。回到个人的内心深处,思考自然的事物,事物的自然本性,这合乎陈染的天性。我记得神秘主义者梅特林克说过这样的话:你与我相知未深,因为你我从未相处静寂之中。
在这样的时代,能够我行我素,能够自怨自艾,也是一种至福境界。柔弱的陈染,似乎有能力抵御强大的外部世界。每个人都有她的生活方式,都有她的世界。正如维特根斯坦所说的那样:我就是我的世界的界限,陈染当然也就是陈染的世界的界限。我相信陈染的独特性正在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