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九重阳话明德
(2016-10-10 07:54:41)
昨天是10月9日,又是农历的九月九日重阳节,三九重逢,更添书香气氛,应美乐家梁总的发起,我和杨师、学青等学友举办了一次《大学》分享会。
《大学》是儒家重要经典,也是治世入门之学,开篇讲到了明明德、亲民和止于至善。关于德,即德行,是利他人的经验,这一点毋庸置疑;但明德是光明正大的德行,还是明白、懂得、了解德行呢?按照大部分文献的释义,都是依照光明的道德讲,但我觉得按懂得讲更与后文相呼应一些。我们逐渐向后阅读,发现《大学》竟然有好几个版本,杨师给我们讲了其中的渊源——在南宋时朱熹根据自己的理解,把春秋先秦的原本《大学》进行了前后颠倒、删减和注释,后来朱熹修订的《大学》成为了科举必考内容,我们现在学习的《大学》也就成了这个样子了!所以我们根据现在的版本和解释,就会出现前后矛盾之处,这是因为曾子和朱熹的观点本来就是有点矛盾的!正因为有了这些小矛盾,我们阅读起来才更有趣味,这并不影响我们把握《大学》的要旨:先修身改变自己,才能慢慢改变世界;不想改变自己却期盼世界的改变是徒劳的。
最为宝贵的是将近结束的时候,学青提出的一个问题,这个问题被我誉为是“孔孟也没有解决的问题”。而我们分享经典,其实最想获得的是疑问,因为只有疑问才能给我们带来更新的思想。学青问:当我们知道修身齐家的时候,我们生活的社会却还处于追名逐利之中,我们是应该坚守内心的方向被他人所孤立,还是应该随波逐流地获得一个好的名望和地位呢?比如当周围的人都在抽烟的时候,你明知道抽烟有害健康,可你不给上级敬烟的话,上级会不会认为你不尊重他呢?当所有的人都在闯红灯过马路的时候,你一个人呆呆地站在路边会不会被别人当成傻子呢?每个人都会选择坚定内心的操守,但在现实生活中又有几个人能够真正做得到呢?
杨师认为,人的自身足够强大的时候,可以不再依附于世俗而过上随心所欲的生活,正如刘禹锡、周敦颐、陶渊明等高士,不可为五斗米而折腰。我认同这种观点,但我认为这是道家隐士思想,对社会的净化与改造意义不大。我举了一个例子,说我们大家都喜欢讲卫生,但有个屋子里边布满了灰尘,到处是垃圾,我们是进去打扫还是敬而远之呢?如果我们不进去,那这个屋子永远会是脏的,只有我们忍受着暂时的蓬头垢面把垃圾一点点清除的时候,这个屋子才会变得更洁净。所以想要得到干净的屋子,就要承受暂时的肮脏。但我们会把我们的想法告诉尽可能多的人,号召他们跟我们一起来清理垃圾,不再制造新的垃圾。如果他们能理解,我们就和他们一起干,如果他们不理解,我们起码做到自己不扔垃圾。这就是孟子所说的: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明明是自己喜欢洁净,但能够以自身的不洁为代价来换取环境的清洁和众人的清洁,我想这也是一种大德吧!
国学分享带给我们的,不是文字的阅读和字义的延伸,而是对未知问题深深的思考。期待下一次读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