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源流趣谈
(2016-10-27 21:09:00)
标签:
文化时评历史健康 |
太极拳是中华武术的一个重要门派,但太极拳是谁发明的,又是在何地流传起来的呢?
从文献来看,最早提出“太极”这个话题的是庄子,他说过:“大道,在太极之上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易传·系辞中也有“易有太极,始生两仪”之说。可见太极这个词在春秋就已经知名了。而把它作为一种拳术,则有两种说法,一种是武当张三丰创拳,传云游道人刘某,再传山右王宗岳,传蒋发,传播到蒋发的老家赵堡镇,再传到陈青萍,传武禹襄(武式),和兆元(和式),王赐信(忽灵),李景炎(忽雷),武禹襄传杨班侯(杨式),郝为真,郝为真传孙禄堂(孙式)。所有后来这些门派,都奉张三丰为开山祖师。
另一种说法是陈家沟陈卜创拳,教子孙以活动饮食之法,理根太极,故名太极拳,在家族中代代流传。后来传到第七代陈王廷,陈王廷在祖先拳术的基础上,结合戚继光的纪效新书拳谱,并从蒋发的内家拳里吸收了一些东西,编成了陈式太极拳一路二路。陈王廷传了七代传到了陈长兴,陈长兴传杨露禅(杨式),杨露禅传武禹襄(武式);全佑(吴式)。陈长兴的族兄陈有本创了太极拳大架,并把陈长兴的儿子陈耕耘培养成了高手。陈耕耘传陈延熙,传陈发科,传陈照奎、洪均生、雷慕尼,陈照奎传陈瑜(北京新架),张志俊(功夫架);洪均生传刘成德、李恩久(洪派),雷慕尼传李小龙(截拳道)。所有陈长兴的后人都奉陈王廷为开山祖师,不承认张三丰。
由于两个体系都在不遗余力地宣传自己的正宗性,所以一般的学者总是感觉扑朔迷离,而赵堡和陈家沟相邻,对于太极发源地的争论更加激烈。为了搞清楚这些拳的关系和区别,笔者分别学习了陈家沟的太极拳和赵堡的太极拳,然后将两种拳进行了比较。从拳式上来看,陈家沟的太极拳手腕上的螺旋多,强调腰带动全身,步法沉稳,不强调内气和裆胯(或强调裆胯而说不清楚);赵堡太极拳立圆多,平圆少,练习起来气感强烈,动作要求裆胯旋转带动四肢。由此分析,陈家沟的拳以擒拿和捶打为特点,应该是军体拳一类的风格,在格斗中比较占优势;赵堡太极拳是以养生为主辅以技击,动作小巧,以防身自卫为主,轻灵而不张扬。所以根据拳式推断,陈家沟太极拳确实是从戚继光军体拳中演化过来的,并在陈氏族人长期走镖护镖的基础上增添了一招制敌的杀招;赵堡太极拳是从道家养生气功中演化过来的,以气脉运行为主,在乱世行走中增加了一些犯者立仆的防身术。陈家沟是柔中露刚;赵堡是柔中有刚。陈家沟以攻防为主,有镖师的范儿;赵堡以修身为主兼顾攻防,有道长的范儿。笔者习练陈式太极拳十年,习练赵堡太极拳一月有余,感觉陈式脚步沉稳,动作漂亮,腰以下的动作少;而赵堡得气的感觉强,动作圆润,强调裆胯旋转驱动。
喜欢陈式、赵堡或者忽灵架太极拳的朋友,都可以到聊城同心国学院来感受太极拳的魅力!(包教包会)
等你把所有的太极拳都练明白了,才会恍然大悟:天下太极是一家,打的都不是拳,而是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