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疼痛的青春

(2008-06-11 21:11:45)
标签:

女儿

一份

母亲

说教

郭敬明

湖南

情感

   最近,利用各种等待的间隙,在手机里读完了郭敬明的《悲伤逆流成河》。应该是一部畅销了很久的书吧,总是看见它在排行榜上赫然的列着,或者是在书店的显眼位置骄傲的放着,更是由于这个话题人物,让人对这本书有一种说不出道不明的感觉。仿佛围绕它产生了两个族群:一类痴迷崇拜,言必称小四,忍不住的在生活中复制书中的场景,在对白中模拟着书中的台词。而另一类,却高傲又不屑的鄙夷着,仿佛因为读了这样的文字就承认了自己的庸俗和没有品味,很容易被周边的文艺青年唾弃。

 

   我得承认舆论环境对我的心态也有微妙的影响,当一个人被骂的次数太多的时候,公然站出来说我喜欢他是一件需要极大的勇气的事情。尤其是在那一群骂者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你要取悦并标榜为同类的时候。

所以,读完这本书,当我跟人说时,先要加一句,我在读一本很俗的书。

 

   可是,理智告诉我,当你要发出自己的批评时,你至少应该已经先看过了要评论的东西,这样你才有起码的发言权。

 

   虽然我也并不喜欢郭敬明那瘦的不成比例并过分自恋的身形,也不喜欢他罗列大量华美辞藻的臃肿的文风。可是我还是觉得,这本书写的很不错。

 

  一个关于青春的话题,是永远都说不尽的。

 

  除了校园民谣里清澈的木吉他外,还有摇滚乐里嘶声的呐喊,除了如《情书》般美丽忧愁的情节之外,也还有会这样的残酷和疼痛。

 

   青春期,我还清楚的记得自己当时的样子。叛逆、沮丧、紧张、失落、兴奋、希望、梦想……各种截然相反的形容词都在同一个时期集中的在单薄的身体上纠缠着。渴望认同又鄙夷团体,渴望温暖又拒绝拥抱,各种躁动的情绪如毛绒般在内心潮湿的寄生,再加上学业的压力和情感的懵懂,想要平安度过那个时期,现在想来是多么的万幸。

 

  有时也会后怕,如果当时一个选择错了,一个脚步没有踩对,是不是就此会万劫不复呢?

 

  我想起那年遇到的那个母亲。那时我主持一档夜间情感节目。有一天在上班前,一个中年女人小心翼翼的敲开我的办公室。

 

  她告诉我说,很喜欢听我的节目。希望我能帮帮她的女儿。

 

  她有一个16岁的女儿,和所有的普通中年妇女一样,做着一份辛苦的工作,有着一段平庸的婚姻。因为丈夫常常出去打麻将,夫妻之间不停争吵,失望而又愤怒的她对女儿更加严厉。

 

   撕过她的日记,拆过她的来信,也曾劈头盖脸的打骂,也曾母女冷战很久不说话……其实也许这些都没什么,很多家庭都是这样过来的,很多父母也都是这样的,这个女人并没有觉得自己和别的母亲有什么不同,也并不觉得自己做了什么大的过错。

 

   可是她的生活并不象其他大部分家庭一样,平静的度过潜流,让蒸蒸日上的成长掩盖掉曾经的伤痕。她的女儿在中考之后没有考上理想的高中,她又一次和女儿爆发了激烈的冲突,在女儿消沉的时候狠狠的责骂和打击了女儿。

 

   后来,她的女儿开始常常去网吧,在网上认识了一个三十多岁的男人,一天,留下一封信就和那个男人跑到了男人的家乡湖南。

 

   她惊讶,愤怒,委屈,不解。然后就是深深的伤心和绵延的悔恨。

 

   她开始反思自己以前和女儿相处的点点滴滴,开始认真的检讨自己的每一分错误。在身边人们的议论和巨大的羞耻间,她苦苦的盼来了女儿从湖南寄来的信。

 

   信上说她已经和那个男人同居,一切都好,正准备去学打字,要在当地找一份工作。

 

   她催着丈夫动身去了湖南,可是女儿说什么也不肯回来。男人的家庭条件并不好,一家人挤在一个小房子里。她看得揪心,可是再也不敢对女儿用强,只好含泪回来。

 

   她不断的给女儿写信,希望能劝女儿回家,至少把高中读完。可是女儿完全不为所动。她不知道该怎样才能说服女儿,然后就想到了我。

 

   她说听了我的节目,觉得我应该能了解年轻人的心思,也许我给她女儿写封信,能帮助规劝女儿回头。

 

   其实那几天刚好不是我的班,听同事说她为了等我,连续几天11点守在电台门口。

 

   我听了她的故事,也看了她和女儿之间的书信。心下恻然,我知道这样的女人,其实是极自尊而好面子的,轻易不愿在人前露出短处,可是竟然能求助于我这个完全陌生的人,可见已经是多么的无助和慌张。

 

   我答应她给她的女儿写封信,花了整整一晚上的时间,我写了长长的几页纸,讲述了她母亲的伤心,帮她理性的思考未来的人生,甚至也提到了自己的青春期。为了不让她有被说教的感觉,我小心的斟酌着用词,生怕刺激到这个敏感的心灵。

 

   写完之后,我给了她母亲,请她代为转寄。她小心翼翼的收起信纸,仿佛这是一个救命的灵符。脸上的感激之情让我非常心酸,我知道我能起的作用是非常有限的,可是她依然紧紧把握不放弃一丝希望。

 

    过了一周之后,这位母亲又来了,说女儿回信了。

 

    我赶紧要过来信,她母亲在一边欲言又止,终于非常歉然的说,女儿太犟了,还是说不通。

 

    果然,在女孩的回信中,提到我的只有短短的一句,“那个主持人,我只能说她的字写的很好看。”就此再无下文。

 

    我叹口气,看来她的问题不是简单的一份信就可以解决的,这个漫长的心结还需要很大的努力才能解开。还是青春期的敏感的自尊,叛逆着一切的说教,更何况是我这样一个完全陌生的人。

 

    我决定再继续写信,可她的母亲却说什么也不答应了。她非常歉疚的说太麻烦我了,是自己以前做错的太多,才把女儿逼到了这一步,现在还是要靠自己的力量来慢慢解决。

 

    其实当时的我,也只有二十出头,也才刚刚离开自己的晦涩的青春期,并没有太多的社会经验,虽然内心伤痛,可却也不知该做些什么。我只能看着她的背影渐渐远去,只觉满心凄凉。

 

    后来我就离开了那座城市,再也没有那对母女的消息,也不知道那个执拗的女孩子是否会后悔自己当时的决定,而那个母亲有没有成功的劝回自己的女儿。

 

    这已经是很久没有提起的往事了,因为这本书突然又触动了这丝忧伤。

 

    我们甜蜜而又残酷的青春啊。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瑜伽
后一篇:雨夜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