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河大漠:中国历史上的文韬武略
谁人天下
宋宜昌
在推翻司马伦皇帝和他的大臣孙秀的军事战争中,三个有名的藩王:齐王司马冏、河间王司马颙、常山王司马乂又回到了血雨腥风的国都洛阳。
经过这几番动乱,理智的人本应该冷静下来想想,如何才能避免司马家族这种近乎遗传性的无休止争权和屠杀。
到了这个份上,中原人民并不再梦想恢复汉室正统。那样天下升平,没有战乱的日子离他们实在太遥远了,从东汉灵帝永康年(公元167年)算起,已经过去近一百四十年,北中国长期处于动乱,和平时间少。就连曹魏时代和西晋开国几位先君时代的表面和平,都成了珍贵的回忆。这都集体性的民意在三位重扶王室的司马氏藩王那里,本应反映出来。天下不仅仅是司马家天下,也是天下人的天下。然而,承接底层平民和司马氏高层藩王之间的一个有效的士大夫官宦阶层,经过一百余年的反复屠杀、镇压、恐怖、已经日落星稀,烟消云散了。
剩下的,只能是死死依附于各藩王的,像孙秀这样的谋臣。他们本来就没有以天下为己任的博大胸怀,有的只是鼓动他们的顶头亲王,审时度世,争夺帝权,同时自己也获得更大的权力和利益。
正直朝臣和一整层士大夫的消失,就使八王之乱按几乎不变的模式愈演愈烈,直到西晋灭亡,让别人在北中国上演自己的悲喜剧了。
我在这里简要写一下司马伦之后晋朝政权的延革和变化。
司马伦下台并被赐死,那个傻皇帝惠帝又被抬了出来。齐王成了权力最大的功臣。成都王司马颖立即感到他可能就是下一个司马伦,即他问鼎王权或完全摄政的可能性很大。司马颖的参军卢志向成都王进计:抢先回到藩国,既可避免朝廷祸事,又处于可攻可守的有利位置。成都王依计撤出了首都,朝中只剩下齐王司马冏。
后来的模式读者们大概就能猜到了。齐王骄傲自大,一年也不上一次朝。这种权力造成的骄慢形成了众叛亲离,很快就会产生孙秀一类的颠覆策划者。这一回的名字叫李含。
李含本是河间王司马颙留在京城一位密探,专门收集洛阳的朝廷权变和民间风吹草动。齐王棍杀了他的忠臣王豹,造成了李含的恐惧,连王豹都敢杀的人又有谁不敢杀呢!于是李含逃回长安,见到了他的主公司马颙。出于多种原因,李含鼓动司马颙联合其他藩王讨伐齐王。一场新的内战又将爆发。尽管人们早已厌倦这种杀戮。但杀戮者本人依然兴致勃勃。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