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欧洲在中世纪的文化启蒙

(2008-04-29 08:24:28)
标签:

人文/历史

杂谈

分类: 英语

欧洲系列

 

欧洲在中世纪的文化启蒙 

 

宋宜昌

 
    我曾在前博中反复讲除希腊、罗马外,中世纪早期的整个欧洲处于普通的文盲状态,也就是说与中国二千五百年前(相当于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字和文化繁荣相比,除少数教士外,广大民众对文字一无所知。因为当时的法兰克民族(包括法国和德国)和英国本土,还没有发展出一种自己本民族的现代文字。就说俄罗斯吧,在公元900-1000年间西里尔字母传播开始前,也没有本民族的文字,有的恐怕只是拜占廷的希腊文字。

    比较一下,谁家野蛮,谁家文明,真是一清二楚。

    恐怕是中国的文明过了头了。

    仔细分析下来,除了欧洲使用昂贵的羊皮纸(一本圣经要300只羊的皮做的羊皮纸),大大限制了文化的传播外,欧洲用的鹅毛笔也是与中国毛笔大相径庭的另类书写工具。总之,欧洲没有中国以纸、毛笔、墨砚为基础的文房四宝。

    欧洲是硬笔书法的祖宗。

    硬笔书法练成硬性格。

    软笔书法练成软心机和软谋略。

    这真差大发了。

    中世纪欧洲的文化普及是一个从上往下拉动的过程。由于国王和教会的权力和权威加强,需要越来越多的神职人员和神职人员兼作的文职人员。早期的大学(只有男性)开始慢慢地培养出人才——虽然他们绝大部分是神父,但科学家后来也从大学里诞生了。羊皮纸上的文件越来越具有神圣的意义,并被更多人所认知。

    到14世纪时,连作为文盲的广大农民也知道了文字的力量。农民起义者们,会搜抢各种文件并焚烧掉,他们知道那是对盲人宝贵的契约;还有另一些起义者则逼迫教会去解读他们缴获的文件,去寻找有利于他们的文字依据。这一情形使我们想起来中国唐末黄巢起义时,农民领袖对文化的态度。黄巢一方面在毁灭文化繁盛的唐朝,另一方面欲留下自己写的诗,以表达自己的情怀。今日张艺谋之辈竟然还引了黄巢的诗句当电影名字,可见文化的承传是一种复杂有趣的现象。

    欧洲历史由于有了文字资料而丰富,那种被称为“黑暗时代”的因为无文字的时光也被文字的普及所照亮。人们只找到了35封公元1100年时教皇的书信;而到公元1300年时,就有3600封教皇书信了。可见在近200年的时间里教皇的文化程度获得了怎样的提高,由此类推其它文化人(主要是教士们),也都有程度不同的进步。

    记账是文字的重要功能之一。秦始皇焚书坑儒,但仍需要各地官员为他收税和记账(以便于皇家检察部门的监督),以湖南出土的大量秦简证明了这一点。

    欧洲文化的曙光立刻就在商贸上呈现。

   “财政的记录也逐渐普遍化和系统化。文字记载的国家收入年鉴大约于1100年出现于英格兰,1190年出现在法国。在全欧洲范围内,像阅读、书写和数学计算这样的技能对国家政府的运作和城市商人甚至大型农业生产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掌握这些技能的人——抄写员、教士、律师和记账员——都升到拥有相当权利的地位;欧洲第一批专业的“知识分子”——教授、学者和教师——也有了差不多的待遇。当时,如果一个无名小辈足够聪明,也能求个一官半职或者进入教会工作。因此,社会的流动性增加了,同时,社会的复杂性也增加了。大多数子女仍然走着父辈的老路,但有些人就找到机会打破了旧传统。教会学校和稍后的大学使查理曼曾经大力推崇的修道学院黯然失色,因为它们的目标已经偏低。修院改革和新的宗教教团为想从事宗教事业的人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对不安分的农奴和穷困的小封建主来说,也有城市和城镇在召唤他们。

    这几个世纪欧洲社会的活力带动了社会阶层的迁移、带来了机遇,但也随之带来了一些焦虑感。有的人面对一个动态的、不确定的社会,开始觉得惶惶不安、甚至惊恐不已。”

    说实在的:我们所知道的欧洲正是在号称“中世纪”这个子宫中孕育着自己的文化和精神胎儿。这个胎儿不是来自于它的父亲罗马和母亲拜占廷。他是一个新家伙,他一旦出生,那就将撼动整个世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