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激旋·
那岛、那山、那人
——台湾掠影(下)
金 涛
(三)
清晨,从台北松山机场起飞的一架小型客机,越过中央山脉的逶迤山岭,一会儿的工夫,把我送到山与海之间的花莲。位于台湾东海岸的花莲,屹立沧海,景色雄奇,著名的苏花公路有的地段是贴着悬岩开凿的,太平洋的浪花亲吻着陡壁岩岸,工程之艰巨可想而知。

阿里山
花莲多山,沿海的平川有限得很,起初山势并无多少特色,但是越往里走,山越高越发峻峭雄奇了。潮湿的海风终日浸润,无山不绿,处处清流。峻岭陡坡,郁郁葱葱,绿得叫人心醉。
我来花莲纯属偶然。记得刚到台北,在松江路“康华大饭店”放下旅行箱没多久,床头柜上的电话就急促地叫唤起来。心里挺纳闷,有谁会追在后面来找我呢?
拿起电话,疑虑顿消。他叫张之杰,台湾知名的科幻小说家、科普作家和编辑家,我们是在书信中结识的,从未谋面。
约好见面这天,他从新店乘出租车赶来。他谈起家乡山东的印象在记忆中很淡薄,他很早随父母从内地来台湾,一直住在新店——那是一个人烟稠密的小城,当年还是山水如画的乡村。我发现,他的言谈举止,待人接物,活脱脱山东人的坦率、豪爽,还有读书人可贵的纯真。
他说,事先打听了我在台湾的行程。“你们没有安排去花莲,那里很值得一看。我知道你们有良田自由活动时间……”没有客套话,开口就进入正题。
他说的“花莲”,我很陌生。对台湾,除了知道几个空泛的地名,全然没有任何感性印象。长期的隔膜,除了知道阿里山、日月潭之外,台湾像月球一样遥远,一样模糊。
张之杰也不征询我的意见,继续说他的:“我给你安排去花莲一天,你去看看,你看怎么样?”去花莲的计划就这样落实了。临走前一天,他又来电湖啊。他把旅行的事交代了又交代,叮嘱了又叮嘱。为了我去花莲,他真没少费心。
这次去台湾,结识了许多朋友,尽管是萍水相逢,然而血浓于水的同胞之情着实令人感动。不论是计程车司机、旅馆的侍者,还是华航的空姐、旅行社的导游,听说我是来自祖国大陆的,无不像见到亲人一样热情。最是印象深的,这里几乎没有语言障碍,通行国语(即普通话),京剧(当地尊称国剧)受欢迎的程度不亚于北京,由此可知台湾同胞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一往情深。在我接触的许多台湾朋友身上,甚至在他们的血液中,依然流淌着中华民族传统的道德观念,这一点在张之杰身上是很突出的。
黑绸巾似的柏油马路伸向大山深处,来往的车辆不多。据说花莲是台湾人口最少的一个县,沿途所见确实如此。公路两旁,密丛丛的棕榈树,一簇簇的果树,触目皆是。偶尔闪出鳞次栉比的农舍,多是式样单调的平顶两层楼。历尽沧桑,久经风雨,泛出灰白色的苍凉。

阳明山公园
花莲的山胞人数颇多。台湾的山胞按语言和风俗,又分成九个分支,即泰雅族、赛夏族、布依族、曹族、鲁凯族、排湾族、卑南族、阿美族和雅美族。我所见到的即是居住在平川的阿美族,至于山地则以泰雅族为主。回程的路上,参观一处民俗村,阿美族的少女们载歌载舞,表演了富有民族风情的晒谷、春米、婚嫁的舞蹈,以及颇似海南岛黎族的竹竿舞。只是艺术一旦商业化,变成纯粹赚钱的手段,也就失去了感人的魅力了。
公路从这里开始拐入山势险峻的崇山峻岭,也进入了这次花莲之行的最精彩之处——太鲁阁国家公园。贴近山根的路上,横跨一座典型的中国式牌楼,重檐斗拱,古香古色,上书“东西横贯公路”几个大字。这条穿山渡峡的公路,不仅是台湾的交通命脉,而且公路所经过的立雾溪河谷,峭壁摩天,急流奔腾,景象极为壮观。自1960年凿通公路以来,成为闻名遐迩的旅游景点。
太鲁阁国家公园以峡谷地形为特色。在峡谷隘口一间绿色小屋旁,购参观票后,便驶入两山夹峙的狭长山谷。峡谷绵亘几十千米,宛如一道美不胜收的山水长卷,随着游人深入其间,徐徐舒展它那奇险无比的奇峰、怪石、绝壁、深涧……这一带的山体原是坚硬的大理石构成,地壳升降,风雨侵蚀,岁月的刻刀年复一年地精雕细磨,终于将偌大的顽石雕刻成了眼前的一幅天然的、立体的高山深谷图。
峡谷深且窄,两岸陡岸几乎一步便可跨越,公路的修筑难度可想而知了。有的路段上可贴着山坡而筑,那是开阔的河床,山势较为缓平;在绝壁夹峙的险要地段,只能穿山而行,在岩壁上开凿隧洞是唯一可行的办法。导游小姐说,为了这条公路的凿通,有250名工人长眠在荒山野岭之中,用他们年轻的血肉之躯使天险变通途。文明的大道原是要付出一代又一代人的巨大代价才能铺筑而成的。
为了让游人体验筑路工程之艰难,游客在隧道入口步行。靠近深涧一边已凿开,修有护栏。湍急的溪流呼啸奔腾,在涧底的石槽里跌宕冲撞,像是一条桀骜不驯的蛟龙四处奔突。对岸的石壁异常光溜,泛出大理石细腻滑软的青色。涧底的石槽和较大的石坑,也磨得光滑圆润,这是河水不断地切削高山深谷的杰作。

太鲁阁大峡谷
走出弯弯曲曲的隧洞,跨过山涧的铁桥,顿觉豁然开朗,眼前竟是一片视野开阔、群山拱卫的山间谷地。附近,没有村落,但路边筑有供游人休息的木屋。木屋为阶梯形,有木梯可抵路基下面开阔的河滩。游人纷纷走下河滩,有人在蜿蜒的溪流中寻找漂亮的卵石,也有人坐在河边的巨石上,静静凝望对岸奔泻的一缕银练似的飞瀑。山深鸟声稀,连溪流也无声无息地流淌,听不见潺潺水声。如画如屏的半山腰筑有红墙黄瓦的亭轩,有小路可通。远远望去,似画家涂抹一片春山意犹未尽,又乘兴用彩笔勾上了几处小点缀,使单调的山岭活泼起来了。
大巴士的终点是山中一个静谧的小镇——天祥。这里风景如画,满目青翠,长途汽车站停车场一侧,旅客候车的长长回廊,可避风雨日晒,又有石椅可供歇息。一条不长的商业街,多为小饭铺、小吃店和供游人采购杂物的杂店,花莲特产的玉石工艺品种类繁多。镇上还有一幢典雅的白色大理石建筑,是山中邮局。远处,河对岸的山峦之巅,建有琉璃宝塔和大理石佛像。
天祥之名,起自纪念爱国民族英雄文天祥。车站背后高地上,有文天祥像及正气歌碑,供游客登临瞻仰。文天祥地下有知,当会备感欣慰吧。
(完)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