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尉缭子VS孙子

(2007-08-08 08:35:33)
标签:

人文/历史

分类: 文化激旋
·文化激旋· 
 

I系列

尉缭子VS孙子 

 

宋宜昌

 

    尉缭子兵法,从历史地位和广泛影响上看,不及孙子兵法。然而,依靠尉氏军事思想,以商鞅变法为基础的秦国和秦军,实打实地取得了统一中国的胜利。

    秦军东出函谷,东南出武关,南下巴蜀,东北攻赵,历经数十场战争,攻拔了数百城寨,可以说,秦军是靠攻城起家,它是非常善于攻城的军事力量,如果没有行之有效的成套攻城战法,它根本无法拔除连绵在山西、陕西、河南、湖北之间的大量要塞。

    本来,尉缭子这套攻城守城的兵法,正如当初卫鞅一样,完全可以被魏国统治者采纳,用以强国兴兵,蚕食周边。魏国如果有连续几代明君英主,持之以恒,魏国变成超级强国也未可知。事实上都让秦国捡了便宜,助秦一统天下。

 

尉缭子VS孙子

 

    因为魏国地处中枢,谁人都可以染指。因此,守城是魏国魏军的看家本领。失城往往意味着丧国。所以魏将守城堪称战国一绝。

    正因为尉氏居魏,了解魏军如何守城,他入秦之后,便反其道而行,专门针对守城设计了多套攻城战法。秦人试用之,果然灵。秦军也结合自己的经验,消化吸收发展了攻城作战的全套策略方法和实践。攻城变成秦军一绝,秦军攻城拔寨,史书屡记不绝。六国,特别是首当其冲的赵、魏、韩、楚,深受其害。却始终未能发展出一套有效的反制战法,直到赵国濒临危亡之秋,才在著名的邯郸保卫战中找出一些应对之策,然而大事晚矣,已经无力回天了。

    这里抄上几段《白话尉缭子》关于守城的论述:“进行防守,绝不能放弃险要地形。守城的方法是:每一丈长的城墙需十人防守,勤杂人员不在其内;负责出击的部队不担任守备,负责守备的部队不担任出击。这样守城,一人可挡敌百人,百人可挡敌千人,千人可挡敌万人。所以,建筑城郭,并不是耗费民力去堆土作样子,而确实是为了加强防御。千丈长的城墙用万人防守,护城河又宽又深,城墙又坚又厚,军民做好充分战斗准备,柴草粮食供应充足,弓箭坚韧强劲,矛戟称心应手,这就是守城的方法。”

    “攻城的一方投入十几万兵力,守城的一方有可靠的援军,就一定能守住城池;没有可靠的援军,就很难守住城池了。城池坚固又有可靠的援军,全城的男男女女就会为守城捐献财物,拼死力战。能坚守一年的城池,守城一方的力量必须足以抵御攻城一方的力量,必须有足够的援军。城池坚固但没有可靠的援军,全城的男男女女就会守着城垛而悲伤,这是人之常情。这时,即使开仓散发发财物和粮食来安抚他们,也不能消除他们的悲观情绪。只有鼓励豪杰勇士率领精锐部队,使用各种优良武器奋力战斗,老幼病残全力支援,才有守住城池的希望。”

 

尉缭子VS孙子

 

    “敌人十万大军兵临城下,援军要设法打开重围,守军也要乘机出击,抢占险要地点。援军也可以只在守军的后方打开一条通路,使守军的粮道不被切断,并与守军互相策应。这是为了造成救援不积极的假象,用以迷惑敌人,等待有利战机。当把敌人精锐部队引诱到后面来对付援军,而把战斗力差的部队配置在前面攻城时,敌人攻城的力量已经大大削弱,守军就可大胆出击了。这就是守城的权谋。”

    尉缭子还是军事经济学的鼻祖之一。在同一时期的兵书中,包括孙子兵法,几乎都强调了粮食、农业、农业政策对军事和作战的重要性。但尉缭子从市场经济和市场管理的角度讲,也算一绝。

    “拥有‘万乘’的大国要实行农战结合,拥有‘千乘’的中等国家要努力自救自守,拥有‘百乘’的小国要争取生产自足。实行农战结合就不必仰仗别国的权势,努力自救自守就不必乞求别国的援助,能够生产自足就不必依靠别国的资财。当国家的经济状况不足以支撑对外作战和对内防务时,就应大力发展集市贸易。集市贸易收入可以保证国家进行战争的需要。大国可以没有中等国家的帮助,但必须要有小国那样的集市贸易。”

尉缭子兵法可以说是一种兵法特例。由于他在攻城和守城上研究颇深,这个特色很明显。让我们再来看看《孙子兵法》关于攻城的论述:

    “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为不得已。修橹辒,具器械,三月而后成。距堙,又三月而后已。

    将不胜其忿,而[士卒]蚁附之。杀士卒三分之一,而城不拔者,此攻之灾也。”(《孙子兵法·谋攻篇》)可见孙子并不看好攻城。

    两篇兵法相比,尉缭子在城池攻守方面确有独到之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