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发现·幻梦
真正航空航天大腕洛克希德
宋宜昌
传奇色彩颇神秘
提到南加州,提到加州理工,人们不禁会联想到洛克希德·马丁公司(简称洛·马),就是原来的老洛克希德公司。
洛·马如今是美国第一大军火商,也是首屈一指的航空航天公司。它虽然已将总部搬到马里兰州蒙哥马利县的贝塞斯达,然而整个企业的重心还是在加州,还在洛杉矶。
洛克希德公司的经历富于传奇色彩。它最早由劳格(Lougheed)希德兄弟创立,制造水上飞机。1916年老威廉·波音也是依仗华盛顿州的林产,制造水上飞机。1913年,阿兰·劳格希德和马尔科姆·劳格希德(Lougheed)在旧金山湾试飞了他们制造的第一架水上飞机。飞机由木头和纤维制成。1916年兄弟俩成立飞机制造公司,以水上飞机为主打产品,1916年取名。1926年,洛克希德飞机公司正式使用现名。其后,股权和经营权发生了一系列的转移。一些飞机设计家、制造商和财团介入公司,现在想理清它的产权变得十分困难。

P-38战斗机
1937年,洛克希德拿到了它的最主要合同,生产P-38战斗机,这是公司走向辉煌的起点。然而,围绕P-38飞机前后的疑云,使航空史爱好者至今捉摸不透。洛克希德从P-38合同中学到的东西,成为公司的核心知识产权,正是它,才让公司后来发展壮大,独步天下。
洛克希德的主设计师M·赫巴德设计P-38时,各飞机厂商正在研制单发战斗机。当时的观念是战斗机单发,轻型轰炸机双发。洛克希德高层主管认为:美国的地理形势是受两洋保护,一旦有战争,就必然跨越两洋去打击对手。因此,航程的因素很重要。单发飞机又粗又长,传统的双发飞机重心偏前,只好将机翼后移,影响操纵性,结构重量也增加了。赫巴德的解决方案是设计一种双尾撑得整体布局,一举解决了航程、速度、机动性、飞行员射击视角问题。
洛克希德不仅在飞机气动外形和布局上创新,在新机运作上也独具匠心。它首先锁定美国军方和军机采购领导人,用新概念飞机实施公关。它给军方留下深刻印象,似乎这架伟大的新飞机会给美军带来巨大的优势,而不买它就会错失良机,游说的结果是军方投入了相当一笔研制经费。这种待遇让其它厂家非常羡慕。老洛从中得出两条原则:
①概念要创新,迎合军方的思想。
②军火采购链虽长,程序虽复杂,关键人物就几个,拿下他们,一切搞定。
其实,洛克希德早从P-38中获得了真正的“经验”,那就是新型飞机固然重要,但是同军方和国防部的关系比飞机更重要。当其它各飞机厂商加紧改进自己的机型,引进先进技术,适应喷气时代之际,洛克希德公司却反其道而行之,摸熟了政府招标程序,军方采购程序(这套程序别说外人看不懂,连内行也如入五里雾中,有国人为此写过专著,结果读了以后更加糊涂。)换成今天中国人习惯的说法就是——“拉关系,走后门”。
拉洋关系,走洋后门,是一件难度极高的功夫活。西方政府为防止官员腐败、官商勾结设计了复杂的招标制度和采购程序。然而事在人为,老洛克希德是走通了。说实话,老洛的飞机和导弹我不大佩服,但老洛的资本运作和招投标技巧令我折服。我常在深夜研判老洛的发展轨迹,有时禁不住脱口而出“高,实在是高!”

洛克希德·马丁公司空中俯视图
P-38出笼后,引起一位富翁的注意。他叫爱德华·休斯,是一位航空迷,他被P-38的速度和外形所吸引,专门投了一笔钱给洛克希德,要造一架打破世界速度记录的飞机。这就是美国好莱坞大片《飞行家》所讲的故事。休斯投资,与洛克希德合作,进行了大量的试验,积累了重要的数据。后来休斯得到了那架无与伦比的飞机XF-11。
P-38“闪电”战机的航速达到了664公里/小时,航程又长,特别适合太平洋战场的远距离海空战斗。它被日军称为“双身魔鬼”,声名赫赫的日本联合舰队司令山本五十六,就是被美军破译密码,用P-38在所罗门群岛的布干维尔岛前线击毙的。
P-38及其各种改型共生产了9923架,在二战中大显威力。
1939年二战爆发,美国陆航司令阿诺德奔赴伦敦,了解欧洲战况。在一次私密性的谈话中,他了解到英国工程师惠特尔正在研制涡轮喷气发动机。他获准参观后很感兴趣,希望美国能引进该机型。为了换取美国早日参战,英国破例允许阿诺德带回一台惠特尔W-1A型喷气发动机。该机被美国发动机生产商通用电器公司仿制,并装备在洛克希德公司的机密实验喷气式飞机XP-80上。XP-80试飞成功,成为继贝尔XP-59A(装两台惠特尔式发动机)飞机之后,第一架能用于实战的喷气式战斗机。并命名为P-80。美国空军成立后,又改名为F-80。
(未完待续)
加载中,请稍候......